索??引??號 11370800004312466C/2022-05070 公開方式 主動公開
發布機構 濟寧市人民政府 組配分類 濟政字
成文日期 2022-03-08 失效日期
有效性

濟寧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濟寧市“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的通知

發布日期:2022-03-08 瀏覽次數: 字體:[ ]

濟寧市人民政

關于印發濟寧市“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

發展規劃的通知

濟政字〔2022〕6號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濟寧高新區、太白湖新區、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曲阜文化建設示范區管委會(推進辦公室),市政府各部門,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現將《濟寧市“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濟寧市人民政府

2022年3月8日

(此件公開發布)

 

濟寧市“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

 

交通運輸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官”,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是全面開創新時代現代化強市建設新局面的重要保障。根據《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山東省貫徹〈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實施意見》《濟寧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制定本規劃。

 

第一章  發展環境

 

“十三五”時期,濟寧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人民獲得感和滿意度明顯提升,經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挑戰,交通運輸固定資產投資創歷史新高,“十三五”時期完成總投資556.2億元,較“十二五”時期增長59.3%,為實現全市新舊動能轉換、鄉村振興、城市能級提升、文化“兩創”和三大攻堅任務目標提供了有力支撐。

綜合運輸通道建設全面提速。魯南城際鐵路曲臨段順利通車、菏曲段聯調聯試,濟寧東西向高速鐵路通道基本貫通,初步形成“井字”加“十字”鐵路總體布局;嵐菏高速、董梁高速公路建成通車,高速公路里程較“十二五”末增幅超過74%,基本形成“三縱三橫”高速公路主骨架,實現縣縣通高速,國省道二級及以上公路比例達到96.9%;京杭運河濟寧段主航道210公里實現Ⅲ級通航。

綜合交通樞紐能級進一步提升。濟寧港年吞吐能力達到6700萬噸,港口集約化、現代化水平快速提升;梁山京杭鐵水聯運港區等具有區域重大影響力的物流樞紐項目陸續投產運營;濟寧曲阜機場邁入全國百強機場行列,新機場建設全面啟動。

客貨運輸服務水平再上新臺階。機場客運吞吐量達到創紀錄的148.78萬人次,高速鐵路客運量增速保持兩位數增長,內河水運集裝箱運輸實現零的突破;運輸結構更加合理,全市公路貨運量保持平穩,鐵路貨運量、港口吞吐能力呈現逐步增長態勢;“齊魯號”兗州至歐洲中歐班列、濟寧至青島的海鐵聯運班列開通運營。

鄉村振興建設得到有力支撐。新改建“四好農村路”4450公里,基本實現了“鄉鄉通干線、村村通油路、戶戶硬化路”,農村公路安全隱患整治取得顯著成效;落實公交優先行動,全市具備條件的行政村公交覆蓋率達100%,在全省率先實現“縣縣通城際公交”,在全國地級城市中率先實現全域城鄉公交一體化;實施“快遞進村”工程,基本實現全市行政村通快遞,濟寧市被評為全國“快遞進村”試點市,金鄉縣被評為“快遞進村”試點縣。

綠色智慧安全交通水平穩步提升。建成濟寧市公共交通出行信息服務平臺,公交車輛清潔能源和新能源化率達100%;安全發展形勢總體平穩向好,應急響應、協調處置與快速搶險保通能力顯著提高;精準落實疫情防控措施,保障交通運輸安全暢通,有力支撐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和復工復產工作。

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綜合交通運輸治理體系和“放管服”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交通運輸行政職能實現整合,交通運輸綜合執法體制進一步優化,持續推進養護管理體制改革;成立了濟寧港航發展集團,港口統籌發展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

經過五年的發展建設,濟寧市綜合運輸體系已初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出行需要,但與新時代現代化強市的要求相比,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一是與建成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要求相比,對外通道不暢。對外高速大能力通道能力不足,南北向通道能力日趨飽和,東西向通道服務水平偏低,無法滿足與周邊重要城市群、經濟圈的高效、快捷溝通需要。二是與交通物流強市要求相比,樞紐功能不強。港口集約化水平低,集疏運體系不完善,綜合服務能力有待提升,機場能力短板突出,具備區域影響力的綜合客貨運輸樞紐場站項目偏少,臨空、臨港、臨站經濟發展潛力有待挖掘。三是與“五個濟寧”發展要求相比,綜合交通網絡不優。部分縣城上高鐵、上高速尚不便利,中心城區缺少南北向鐵路支撐,高速公路網密度、國省道網密度僅達到或仍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綜合交通網絡統籌布局還有優化空間。四是與交通強國要求相比,運輸服務不精。鐵路、港口等貨運服務仍以傳統裝卸為主,機場航班密度和航線數量偏低,旅客聯程運輸、貨物多式聯運水平不高,運輸結構調整壓力依然較大。五是與支撐“六個躍升”要求相比,改革創新不足。交通可持續發展水平不高,綠色智慧安全交通建設仍需深化,治理能力建設還存在短板,綜合交通運輸管理機制仍有待完善。

“十四五”時期是落實《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全面開啟交通強國新征程的歷史性窗口期和戰略性機遇期,是落實國家和省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的重要起步期,是濟寧市推動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建設、全面開創新時代現代化強市建設新局面的關鍵期。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濟寧交通運輸步入精準補短板、促進一體融合、推進改革創新、實現轉型發展的新階段。支撐構建新發展格局,打造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要求進一步提升發展位勢,構建快速可靠、聯通國際國內的綜合運輸大通道,完善便捷高效的區域和城鄉綜合交通網絡,優化一體綜合的樞紐場站體系,提高樞紐城市綜合競爭力;支撐新舊動能轉換等重大戰略實施,要求進一步增強發展動力,發揮內河水運比較優勢、提升鐵公水空組合效率,提高多式聯運和城市內外交通銜接水平,提升關鍵樞紐的服務效能;實現交通物流強市對經濟社會的先行帶動,要求進一步強化創新引領,推動交通與郵政、物流、旅游、制造業融合發展,加快新技術、新模式對交通賦能;支撐構建人民滿意交通,要求進一步變革發展模式,完善行業治理體系,更加關注人民美好交通的多樣化需求,更加關注交通的安全性和系統韌性,落實“碳達峰”要求,將生態文明建設要求貫徹到行業發展的各領域、全過程。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視察濟寧重要講話精神和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戰略部署,把握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五個濟寧”建設目標,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立足實際、適度超前,著力提升濟寧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地位與效能,著力強化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著力提高交通運輸服務便捷舒適品質,著力推進交通治理體系優化創新,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全面開創新時代現代化強市建設新局面提供堅強支撐。

 

第二節  基本原則

服務大局,服務人民。緊緊圍繞中央、省、市重大決策部署,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更好發揮交通運輸“開路先鋒”作用,支撐國家、區域和省市重大戰略的落地實施。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圍繞人民滿意交通,持續提高交通運輸服務能力、品質和均等化水平,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統籌協調,提質增效。堅持系統觀念,統籌各運輸方式發展規模、結構、節奏,統籌擴增量、優存量、提質量,統籌陸海貫通、內外聯動。堅持高質量發展,發揮優勢、揚長補短、精準布局,強化交通與產業、城鎮、國土空間的協調融合,釋放交通運輸發展動力,更好發揮先行官作用。

安全可靠,綠色集約。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恪守安全紅線,堅持底線思維,全面提高交通運輸安全保障和應急救援能力。將綠色低碳發展理念貫穿交通運輸發展全過程,強化碳排放控制和結構性減排,加強交通領域污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和資源集約節約利用。

深化改革,創新驅動。落實和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交通運輸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的調控和引領作用。堅持創新在交通運輸現代化建設中的核心地位,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賦能交通發展,拓展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空間。

 

第三節  發展定位

打造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服務國家“一帶一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積極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戰略,推動河海聯運、中歐班列、航空運輸“三位一體”國際通道加速形成,高速鐵路、普速鐵路、高速公路等國內通道能效進一步提升,“站城一體”、臨港、臨空經濟快速發展,“一點一線”現代物流發展格局和“一圈六放射”現代客運服務發展格局集聚成勢,支撐魯南經濟圈和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打造,助力濟寧市在更高層面、更大區域參與合作和競爭。

中國北方內河航運中心。依托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運河航道網通達便利、干線鐵路與水運網絡多點交匯的交通條件,發揮全省唯一的全國內河主要港口獨特優勢,發揮“北煤南運”“西煤東運”的重要下水港和魯南經濟圈鐵水聯運樞紐的先發優勢,拓展現代內河航運服務功能,提升多式聯運組織效率,擴大港產城融合帶動的區域影響力,形成輻射京津冀、山東半島以及晉陜蒙能源基地,溝通長三角核心區的現代化水運門戶,打造京杭運河黃河北段復航的“橋頭堡”。

交通與產業深度融合示范區。依托濟寧文化強市首善之區的文化旅游資源優勢,深入推進交通與文旅深度融合,構建“快進”“慢游”的旅游綜合交通網絡,強化區域文旅空間的連續性和整體性。深化交通與農業、制造業、物流業等產業的協調融合,通過“交通+”為區域產業賦能,助力新舊動能轉換。依托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建設,探索軌道交通沿線土地綜合開發。在魯南地區率先走出交通與產業協同發展的新路子。

區域客貨運輸服務品質新高地。依托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按照人民滿意交通導向,探索客運模式創新,提升全鏈條全過程服務水平,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出行體驗;依托交通物流強市硬件優勢,著力構建和完善與“五化濟寧”相適應的交通物流服務體系,促進物流業降本增效,改善濟寧流通環節營商環境。?

 

第四節  發展目標

2025年,基本建成“核心強、網絡優、立體互聯、城鄉協調、一體高效”的獨具特色的現代化、高質量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圍繞“147”目標體系,大幅提升綜合交通基礎設施水平、交通運輸服務品質、交通運輸治理能力,交通與城市、產業融合水平進一步提升,全面服務濟寧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有力支撐各類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為構建淮海經濟區重要中心城市、打造新時代現代化強市目標提供強有力的交通運輸保障。

“1”—打造1個多式聯運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圍繞打造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構建面向全國、暢通長三角、輻射周邊省市、引領魯南都市圈,多式聯運綜合優勢充分凸顯的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4”—構建便捷暢通的1234交通圈。形成“1小時濟南、2小時進京、3小時抵滬、4小時到達全國主要城市”的客運交通圈和“1日全省、2日全國、3日周邊國家、4日通達全球主要國家”的快貨物流圈。以多層次交通圈,推動多層次經濟圈的建設。

“7”—7個分項目標:

——加快建設魯南都市圈現代化綜合軌道交通網絡體系。鐵路營業里程達到910公里,其中高速鐵路里程277公里。高速鐵路通達覆蓋水平大幅提升、城市軌道和市域(郊)鐵路規劃建設穩步推進,樞紐綜合開發和軌道交通四網融合初見成效,加快建設輻射全國、一體便捷、站城融合的現代化軌道交通樞紐。

——全面建成一體融合、城鄉協同的高效公路網絡體系。全市公路總里程超過22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超過740公里。國省道二級及以上公路比例達到98%,濟寧中心城區到各縣(市)基本實現由一級及以上公路相連接。新改建農村公路3500公里,星級旅游景點、產業工業園區國省干線連接線條件有效改善,相鄰鄉鎮之間全部實現三級及以上公路相連。

——加快建設全國一流的現代化內河航運體系。港口吞吐能力突破1億噸,集裝箱吞吐量突破30萬標箱,高等級航道里程達到572公里,統籌建設航道、港口、船閘,加快建設“一干雙線十二支”的高等級內河航道網,全面提升港口碼頭標準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打造現代化物流港口。

——構建網絡化的現代航空服務體系。建成濟寧新機場,規劃建設綜合交通換乘中心,推動新機場服務能級提升,全面提升跨區域以及國際聯通水平。推動平安、綠色、智慧、人文“四型”機場建設。積極爭取新機場口岸臨時開放,實現航線數量、旅客吞吐量、貨郵吞吐量“三個倍增”。通航產業發展取得實效。

——構建魯南交通物流樞紐。“一點一線”物流樞紐格局體系加速形成,多式聯運樞紐能力大幅提升。運輸結構調整持續推進,鐵路、水運貨運量占比進一步提高。縣鄉村三級農村寄遞物流配送體系進一步健全,縣級共配分撥中心全覆蓋,實現“縣級有園區”“一鎮一中心”“一村一站點”,“快遞進廠”“快遞出海”等模式取得新突破,提升航空物流在區域快遞體系中的比重。

——打造便捷高效的客運服務體系。依托新機場建設輻射區域的航空綜合客運樞紐;新建及改擴建的綜合客運樞紐平均換乘時間不超過15分鐘(不含候車、候機、候船時間);城區實現城市公共交通站點500米全覆蓋,城際公交、定制化公交服務模式逐步完善,城鄉公交覆蓋面進一步擴大,農村客運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

——優化交通支撐保障體系。全面提升交通運輸安全生產和應急處置水平。以智慧港口、智慧航道、充電樁建設為重點,推動交通運輸新基建。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在交通運輸領域中的應用。推動綠色公路、綠色港口、綠色機場建設,進一步提高環境友好型交通基礎設施和運載工具比例。落實“放管服”改革要求,形成統一規范競爭有序的交通運輸市場。

1  “十四五”濟寧市綜合交通運輸發展指標表

序號

指標

單位

2020

2025

差值

1

鐵路營業里程

公里

726

910

184

2

高速鐵路營業里程

公里

107

277

170

3

公路通車里程

公里

21159.8

22000

840.2

4

高速公路建成里程

公里

439

740

301

5

公路網密度

公里/百平方公里

189.1

196.6

7.5

6

內河高等級航道里程

(三級及以上)

公里

326

572

246

7

港口吞吐能力

萬噸

6700

10000

3300

8

機場旅客吞吐量

萬人

41.7

300

258.3

9

中心城區500米公交站覆蓋率

%

91

100

9

10

行政村快遞網點覆蓋率

%

99

100

1

11

運營車輛較大以上等級道路運輸行車事故萬車死亡人數下降率(與“十三五”比)

%

20

 

第三章  構建高品質綜合立體交通網

 

以綜合運輸大通道為骨干,綜合交通樞紐體系為牽引,統籌鐵路、公路、水運、民航、郵政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銜接,構建快速網、干線網、基礎網功能融合的市域綜合立體交通網。

 

第一節  構建“一圈六放射”綜合運輸大通道

完善市域綜合運輸大通道布局。落實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和省綜合運輸通道規劃建設要求,加快完善濟寧市“一圈六放射”綜合運輸通道總體格局,構建綜合性、立體化、大容量、快速化的綜合運輸通道體系,形成對內銜接濟寧市域主要組團和城鎮發展軸、重要產業帶,對外溝通國際、國內、省內主要城市群、經濟圈,暢通國際國內的綜合運輸大通道。

推動綜合運輸通道統籌融合發展。推動綜合運輸通道補短板、強弱項、優結構,加快通道內方式統籌,提升對經濟社會的帶動作用,提高通道的綜合效率、社會效益。強化都市區通道圈建設,提高環狀通道及都市區內干線通道網絡的建設,推動城市軌道、市域(郊)鐵路線和快速公交(BRT)等集約化設施規劃建設;推動濟寧—泰安—濟南東西2條通道的快速化,實現與省會經濟圈的高效聯通;加快濟寧—臨沂—青島通道的便捷化,形成濟寧至膠東經濟圈直連快速通道;提升濟寧至徐州通道的通行能力,打通濟寧—菏澤—商丘直連通道,改善濟寧至菏澤至鄭州的多路徑服務水平,提高通道與樞紐資源的銜接輻射能級。

 

第二節  完善“一極一心多節點”樞紐體系

優化樞紐體系布局。加快構建整體性、多層次、有側重的三級樞紐城市支撐體系,依托任城—兗州—鄒城—曲阜—嘉祥都市區,集中建設鐵路、公路、水運、民航,強化濟寧在淮海經濟區多式聯運、交產融合等方面的比較優勢,打造樞紐城市的“發展極”;依托梁山在鐵水聯運等方面的發展基礎和條件,借助高速公路、高速鐵路、高等級航道等綜合交通的規劃建設,形成省層面比較優勢,打造帶動市域發展的樞紐城市增長“輔中心”,依托金鄉、泗水、微山、汶上、魚臺等地在公水聯運、冷鏈物流、交旅融合方面的條件和潛力,形成魯南經濟圈層面比較優勢,構建支撐樞紐城市建設的“多節點”體系。重點提升“發展極”的龍頭帶動作用,提高組團間客貨運輸組織化水平,強化對外輻射能力;推動梁山“輔中心”做大做強多式聯運、交產融合,提高物流樞紐競爭力,拓展供應鏈網絡;完善重要交通節點的樞紐功能,實現全域樞紐服務的有效覆蓋。

大力推動綜合客貨運輸樞紐建設。統籌河港、陸港、空港“三港”聯動發展,重點打造京杭運河多式聯運、魯南城際、濟寧機場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場站集群。構建和完善“三主”(曲阜東、濟寧北、濟寧機場)“六輔”(濟寧東、曲阜南、嘉祥、梁山、鄒城東、泗水南)區域綜合客運樞紐場站體系。堅持統一規劃、統一設計、同步建設、協作運營、協同管理,促進各方式間、城市內外交通間的有效銜接,實現零距離換乘和無縫化銜接。推動交通樞紐集約化布置和樞紐周邊綜合開發,大力發展樞紐經濟。強化多式聯運能力,推動山東京杭多式聯運樞紐、兗州國際陸港貨運樞紐等項目建設,完善港區、工業園區、物流園區和商貿基地的集疏運系統建設。

優先推動都市區“發展極”效能提升。推動都市區內部交通一體化發展,形成區域客貨運輸服務比較優勢,強化樞紐城市“發展極”的集聚和帶動作用。編制都市區交通規劃,探索和織密由城際鐵路、市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城市道路、客貨運樞紐場站共同組成的多層級都市區交通基礎設施網絡,打造民航、高鐵(城際鐵路)、快速公交(BRT)、常規公交、公路客運、出租車(網約車)等公共交通系統和慢行系統構成的都市區一體化客運服務網絡,完善都市區鐵路貨運、公路貨運、城市配送網等構成的都市區貨運服務網絡。

 

第三節  強化軌道交通網

充分發揮鐵路和軌道交通在濟寧交通運輸體系中的骨干地位,以高速鐵路建設為重點加快區域多層次軌道交通網絡體系建設,推動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融合發展,形成區域對外和內部組團間綜合化、集約化、便利化的軌道交通運輸體系。

加快高速鐵路建設。加快推進魯南城際鐵路菏曲段建成通車,積極推動京雄商高鐵濟寧段、濟棗高鐵建設,研究推進濟南至濟寧高鐵項目,謀劃濟寧至徐州、濟寧至商丘鐵路項目。打通濟寧東西向高鐵主通道,提升南北向高鐵主軸服務品質,完善區域高速鐵路網絡,逐步構建“一橫三縱”高速鐵路網。

補強鐵路支線短板。在“兩橫兩縱”大運量干線網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區域鐵路支線網絡,推動濟寧礦業物流集團有限公司鐵路專用線三期、鄒城太平港務有限公司鐵路專用線、龍拱港鐵路專用線等項目建設,加快鐵路進港、進園。

推動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進一步完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規劃,研究推動城市軌道交通2號線一期、3號線一期、L6線一期,推動濟寧—曲阜市域(郊)鐵路納入山東半島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開展曲阜至鄒城等市域鐵路方案研究。

 

第四節  優化公路網結構

夯實公路在城市群、都市圈、城鎮協同發展以及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鄉村振興等方面的基礎作用,持續完善公路網絡內外聯通的支撐功能。

完善高速公路網絡建設。通過“強通道、補短板、促開發、優組織”,完善“五縱五橫”高速公路主骨架布局,新建改擴建高速公路約390公里。加快完成濟微高速新機場至棗菏高速段、京臺高速改擴建工程等項目,開工建設鄒城—濟寧公路、鄆城—鄄城高速(濟寧段)、德鄆高速梁山—鄆城段、平邑—鄄城高速公路兗州—鄆城段、濰坊—鄒城高速、濟寧—商丘高速嘉祥—金鄉段、濟南—微山公路濟南—濟寧新機場段、濟廣高速濟南—菏澤段改擴建等項目;研究推進德鄆高速東阿—梁山段和泰安—棗莊高速公路濟寧段項目。

開展普通國省道路網改建升級。通過“提能效、破瓶頸、強連接”,提升路網通達能力和服務水平,實施普通國省道新改擴建項目約246公里。重點建設G327連固線曲阜—任城段、G220東深線及G342日鳳線梁山段、G104京嵐線曲阜張陽—濟寧棗莊界改建工程、G105京澳線任城唐口—金鄉胡集段、G327連固線嘉祥后商—蘇營段、S319臨鄄線嘉祥城區—嘉祥鄆城界段、S512日東線泗水連接線水泉—圣水峪段、S103濟棗線濟寧泰安界—日蘭高速段等新改建工程。研究推進G104京嵐線微山韓莊—魯蘇界段、G342日鳳線寧陽界—梁山孫莊及梁山大路口—魯豫界、G518日定線微山城區—魯蘇界段、S246臨鄒線汶上郭莊—鄒城西北環段等項目建設。

加快農村公路網絡優化升級。以縣鄉公路、通旅游景區道路、通公交道路以及連接鄉村振興片區道路提檔升級工程為重點,新改建農村公路3500公里,濟寧市縣鄉公路三級及以上公路比例達到60%,實現相鄰鄉鎮之間全部三級及以上公路相連。開展最美農村路、鄉村振興路命名活動,打造一批特色鮮明、起到良好示范帶動作用的融合發展樣板公路。

完善公路日常養護體系。堅持日常養護與預防養護并重,統籌新改建和大中修項目庫動態管理,提升公路預防養護實施力度。加強高速公路、國省道日常養護,保持公路良好的通行環境和技術狀態。強化大中修工程養護,實施普通國省道養護大中修工程約350公里,年度預防性養護里程不低于5%,優良路率達到94%,農村公路列養率達100%。大力推進公路科學養護管理,建成干線公路養護管理科學決策體系。研究制定落實預防性養護指導政策、技術標準,提升公路預防性養護實施力度,實現公路養護由被動防治向主動預防轉變。

 第五節  完善水運網功能

提升航道網通航水平。圍繞“暢主線、通支流、補短板”,推進京杭運河及其支線航道整治,推動通航建筑物擴能。加快推動京杭運河濟寧—臺兒莊(濟寧段)航道“三改二”工程、湖西航道(二級壩—蘇魯界)改造工程建設,研究推動京杭運河湖西航道(上級湖段)改造工程、躍進溝—東平湖段航道“三改二”工程、微山三線船閘工程等項目建設,研究推進長溝復線船閘、鄧樓復線船閘工程,進一步提高京杭運河主航道通航能力和水平。加快推動新萬福河航道、白馬河航道擴建和洙水河航道擴建工程,推進北大溜河航道擴建、復興河航道工程建設,提升支線航道網絡等級。推動京杭運河沿線航道服務區建設和干線數字航道建設,提高航道綜合服務水平。

推動港口集約化建設。發揮內河港口樞紐優勢,優化京杭運河港口群布局。研究推動主城港區龍拱河作業區4#—10#泊位項目建設、躍進溝作業區17#—19#泊位工程和物流園碼頭工程項目建設、經開區商貿物流園碼頭工程,魚臺港區張黃工業園作業區融孚港碼頭工程和復興河作業區工程,鄒城港區太平作業區正方碼頭工程,梁山港區壽張集作業區二期工程,嘉祥港區祥城北作業區等碼頭工程建設,提升港口機械化作業水平,加快建設集裝箱碼頭,發展集裝箱運輸。

完善集疏運體系。優先發展鐵水聯運,加強港區與干線鐵路的銜接,鼓勵集疏港鐵路向堆場、碼頭前沿延伸。以干線公路為依托,優化港口集疏運網絡,加強港口和產業園區的銜接,提高港口集疏運能力,減少港口作業區發展和城鎮布局的矛盾。

提升航運服務水平。加快公鐵水多式聯運及港航業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實施“走出去”戰略,通過企業戰略合作、構建聯盟等形式,加快濟寧與長三角港口之間的合理分工和協作。積極拓展港口功能,大力發展集裝箱運輸,開通集裝箱運輸“綠色通道”。研究和申報國家內河自由貿易港和保稅區,爭取準入、監管、通關、金融、稅收、人員流動等方面的支持,探索構建運河航運指數,不斷提升航運服務水平,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倡議和全球貿易自由化體系。

 

第六節  提升航空網能級

完成濟寧機場遷建工程。新機場新建2800米跑道一條,航站樓2.8萬平方米,C類機位站坪16個。提升區域航空樞紐地位,優化機場集疏運布局,加快臨空經濟區建設。到2025年力爭旅客吞吐量達到300萬人次,貨物吞吐量超過9000噸,國際/地區通航點達到2個,國內通航點達到32個。

開放航空口岸,優化機場航線布局。大力發展新機場國內國際航線,積極促進國際航空港口岸的建設;強化國內航線建設,積極引進有影響力的企業入駐,增加與主要城市群、都市圈的航線密度,逐步擴大國內城市的航線覆蓋度,推進貨運航線發展。

加大通用機場建設力度。提高重點地區通用機場的覆蓋密度,充分發揮濟寧機場支撐引領本地通用航空發展的功能,提高濟寧市及周邊緊急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建設梁山通用機場,提供航空旅游、應急救援等服務。

 

第四章  建設高品質的運輸服務體系

 

第一節  推進客運服務快速化、便捷化

打造區域高品質客運服務體系。以“一圈”內部都市區為重點,強化對外通道的快速化和便捷化,構建“快慢組合、高低搭配、干支相宜”的多模式城際運輸服務網絡和“銜接便利、服務全程”的城際運輸服務體系,實現與魯南經濟圈以及省會、膠東經濟圈主要經濟體的高效一體化。打造更加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的客運服務體系,滿足區域人民出行的新需要。

加快推進旅客聯程運輸發展。促進不同運輸方式運力、班次和信息對接,加快完善濟寧市鐵路、公路、水運網絡互聯互通,統籌運輸方式間的合理銜接,提高城際客運服務體系接駁效率。破解區域交通政策壁壘,鼓勵開展空鐵、公鐵、公空等聯程運輸服務。推行跨運輸方式異地候機候車、行李聯程托運等配套服務,擴大濟寧民航服務的影響力。鼓勵第三方服務平臺發展“一票制”客運服務,推進聯運信息網絡服務建設。推動濟寧鐵路樞紐、公路樞紐和機場樞紐的協同聯動。

推動公交服務優化升級。鼓勵道路客運盤活存量資源,發展個性化、品質化的道路客運服務。推進“公交都市”建設,優化主城區公交線網,建立智慧公交調度中心,基本實現主城區30分鐘乘車全覆蓋。合理配置公交專用道,持續打造公交示范線路,研究定制公交、政務班車等。在濟寧城區全面推行公共交通在線支付。

引導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促進“互聯網+道路客運”深度融合發展,支持客運企業提供聯程、往返、異地出行票務服務,推動普及聯網售票,推進跨方式出行信息互聯互通。推動道路客運+旅游融合發展,打造豐富多樣的運游融合產品體系,為旅客提供主題式、定制式、菜單式等定制化服務。加快推進“公共交通+定制出行+共享交通”多元組合出行服務模式,鼓勵和規范道路定制客運、網約車、共享單車等新模式發展。依托濟寧新機場、濟寧北站、曲阜東站等客運樞紐發展“落地租車”等服務。

 

第二節  推進貨運服務綠色化、高效化

推動多式聯運快速發展。培育先進運輸方式,發展多式聯運,重點建設梁山港區、龍拱港區、濟州港區多式聯運樞紐,發揮濟寧港區位優勢,開發上海港等集裝箱運輸支線航線。推進多式聯運“一單制”,加快應用多式聯運電子化統一單證,研究開行海鐵聯運全程提單專列。培育多式聯運經營人,鼓勵市場主體不斷創新多式聯運組織模式、開發品牌化聯運服務產品,鼓勵運輸企業開展聯盟合作。爭取國家級、省級多式聯運示范工程。

推動傳統貨運轉型升級。開展道路貨運企業轉型培育工程,引導傳統貨運企業向上下游延伸服務,與其他產業聯動發展、跨界融合。積極推進集裝箱運輸、甩掛運輸、冷鏈物流發展,構建區域性運輸服務網絡,加快傳統貨物運輸企業向現代物流轉型、向綠色貨運轉變、向智能物流推進。鼓勵發展網絡貨運,促進物流資源集約整合、高效利用。

提升寄遞服務質量。深入實施“快遞進村”,采取“政企合作”“郵快合作”“快快合作”“交郵快合作”等多種模式,延伸快遞企業產業鏈條,打通農村末端“最后一公里”。健全縣鄉村三級農村寄遞物流配送體系,推動縣級共配分撥中心全覆蓋,建成10個魯西南快遞區域總部、10個縣級分揀共配中心、146個鎮級集散中心,村級快遞網點和城區快遞驛站基本實現市域全覆蓋。創新農村快遞電商模式,鼓勵和引導快遞企業結合特色農產品增設末端網點和建立臨時收寄點,縮短寄遞時效。規劃跨境電商產業園,大力培育電商企業。

 

第三節  持續推動區域運輸結構調整

提升鐵路貨運服務水平。引導京滬鐵路、菏兗日鐵路貨場老舊設備更新。積極引導鐵路運輸企業優化鐵路貨運受理方式、簡化受理環節,優先保障煤炭、糧食等大宗貨物及集裝箱運力供給。根據市場和企業需求,引導鐵路與濟寧港口和生產企業合作,共同開發國際中歐班列、國內五定班列、鐵水聯運班列等運輸產品。減少鐵路兩端短駁環節,規范短駁服務收費行為,降低短駁成本。探索和推動高鐵快運及電商快遞班列發展等。

拓展水水聯運業務。大力發展水水聯運,充分利用濟寧港經由京杭運河航道溝通長三角港口群出海、經由淮河航道溝通連云港出海的有利區位優勢,借力江蘇打造新出海口等長三角交通基礎設施重大建設契機,開發對上海港、蘇州港、南通港等長江下游港口的集裝箱運輸支線航線,主動承擔喂給港的作用,提高內外貿水上運輸運轉效率。

提高專業化運輸水平。開通濟寧港集裝箱運輸“綠色通道”,鼓勵集裝箱適箱貨入箱,推動陸改水、散改集,提高水路集裝箱運輸比例。鼓勵支持港口企業在集裝箱貨源地建立營銷網絡體系,增強對內陸腹地中轉集裝箱的吸引力。

加快車輛裝備升級改造。積極穩妥淘汰老舊柴油貨車,推廣高效低耗的新型貨運車輛,通過市場化運作模式降低成本,提升企業購置環保貨車的積極性。有序引導煤炭、鋼材等大宗物資有序轉運到鐵路運輸。繼續加大貨運卡車污染排放、超載超限的監督、檢查力度,促進貨運由公路向鐵路、水運方式轉移。

 

第五章  推動交通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

 

第一節  推進交通與郵政快遞融合發展

堅持“資源整合、多站合一、功能集約、便利高效”原則,組織開展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樣板縣建設,推進鎮、村郵政快遞、城鄉公交、公路客運、交通驛站等設施資源整合共享,鄉鎮交運、郵政、快遞場所共建共用、快件共配共送進村。因地制宜完善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網絡節點體系。在全市建成“交郵快”合作模式鎮級集散中心100個,輻射3000個村。

 

第二節  推進交通與現代物流融合發展

依托公、鐵、水、空立體交通優勢,推進梁山大型鐵水聯運港區、山東京杭多式聯運等港區建設,推動運河物流高質量發展;優化物流大通道和樞紐布局,推進兗州國際陸港規劃建設,打造鐵路口岸和航空口岸,推動建設國際公鐵物流區、國際空港物流區、臨港經濟區和電商快遞物流區。規劃建設濟寧港集裝箱碼頭,積極爭取國家級多式聯運示范城市,打造北方內河航運中心。

 

第三節  推進交通與旅游融合發展

充分發揮交通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構建“交通+旅游”融合發展模式,加強交通規劃與旅游規劃的銜接,努力打造主干道進入重點景區的便捷交通體系。實施縣鄉公路和通往旅游景區道路提檔升級工程,做好車站、機場、碼頭等客運樞紐與主要景區的銜接和接駁換乘,實現游客遠距離快速進出,加快形成便捷高效的“快進”系統。

 

第四節 推進交通與裝備制造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

加強交通運輸與現代農業、現代制造業等跨行業合作,發展交通運輸平臺經濟、樞紐經濟、通道經濟。支持交通裝備制造業延伸服務鏈條,鼓勵物流組織模式與業態創新,促進現代裝備在交通運輸領域應用。

 

第六章  加快行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第一節  完善科技創新體系

加強智慧交通總體設計和資源共享。建立和落實跨部門、跨行業交通數據資源匯聚共享和開放應用機制,推動交通信息化建設聯合設計和協同運行。完善交通運輸綜合管理服務系統,推動大運河(濟寧)智慧港航服務平臺建設,加強對決策支持、安全應急、指揮調度、監管執法、政務服務、節能環保等重點領域智慧化支撐。加強政企數據融合應用,充分發揮政府和交通運營企業資源整合優勢,深度分析挖掘行業大數據資源,統籌推動綜合交通運輸大數據發展。

推動智慧化試點工程實施。加快以智能設施、船岸協同等技術為特征的“智慧航道”“智慧港口”等試點工程建設。落實交通強國試點要求,依托京杭運河推進智慧港航規劃建設,推進濟寧港梁山港區鐵水聯運無人化港口示范工程建設。探索智慧高鐵站、智慧機場試點建設。

推進運輸服務智慧化升級。推動貨運物流數字化發展,依托兗州國際陸港等項目,引導網絡平臺道路貨運、車貨匹配等“互聯網+貨運物流”新模式發展;積極拓展北斗衛星定位系統在物流運輸方面的應用。促進出行服務創新應用,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培育“出行即服務(MaaS)”新模式。鼓勵開展交通旅游服務大數據創新應用試點。實現二級及以上公路客運站和定制客運線路電子客票全覆蓋,實現“刷臉”進站乘車。

加快交通科技創新應用。促進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能源與交通運輸融合發展。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養技術研發和應用力度,試點和推廣全厚式長壽命瀝青路面等技術成果應用,依托京杭運河開展生態航道建養技術研發,結合無人化港口建設,試點港口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基礎設施建設。

 

第二節  完善綠色交通體系

推進結構性減排。進一步推動構建以電氣化鐵路、LNG等節能環保船舶為主的中長途貨運系統,以低排放車、新能源車為主的短途貨運系統。持續優化運輸結構,推進煤炭等大宗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倡導綠色出行,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等低能耗交通方式。加快京杭運河生態航道建設。

強化碳排放控制。落實“碳達峰”階段性要求,推廣應用高能效、低排放的交通運輸裝備,促進混合動力、純電動、燃料電池汽車等新能源車輛的推廣應用,積極推進新能源動力船舶發展。加快淘汰港口現有燃油設備,繼續實施港作機械“油改氣”“油改電”。配合推進加氣站、加氫站、標準化充換電站(樁)等公共設施建設。到2025年,新增和更新公交車輛新能源占比100%。

加強營運車船污染治理。加強交通運輸噪音、粉塵、油污、危化品、固體廢物等污染防治。嚴格按照內河航道等級通航,防止超標準大噸位船只拖底通行。依法報廢超過使用年限的船舶,鼓勵內河航運船舶LNG、氫能、電能等清潔能源應用,減少運輸過程污染物排放。嚴格控制港口和船舶污染排放,完善船舶污染物接收設備,機動船舶配備污染物收集、存儲設備。推進岸電使用常態化。繼續實施內河船型標準化,推進400總噸以上內河船舶加裝生活污水監控設備。

促進資源集約節約利用。統籌交通線路、樞紐等設施布局,集約節約利用土地、通道線位、岸線等資源,促進不同運輸方式交通設施的共享共用。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保障濟寧市“一環八水繞濟寧、十二明珠映古城”城市大生態格局的構建。對早期交通基礎設施工程涉及生態環境歷史遺留問題的,開展生態修復。

 

第三節  完善安全應急保障體系

落實安全生產責任。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要求,制定完善安全生產權責清單,厘清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工作職責和邊界,規范履職行為。督促企業健全完善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推動企業主要負責人開展安全生產承諾,在港口危險化學品裝卸倉儲、危險化學品運輸、交通工程建設等重點領域全面推行安全生產責任保險。細化落實事中事后監管措施,強化安全生產執法,協同形成監管合力。

強化安全監管能力建設。實施重點領域安全生產信用等級評價和其他領域“重點關注”制度。建立重大風險基礎信息、防控責任、監測監控、防范措施、應急處置清單。落實省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加強交通運輸重點領域從業人員職業教育培訓。

提升本質安全保障水平。加大危橋危隧、礙航橋梁、老舊碼頭、渡口、航道等改造力度,探索港口、碼頭儲存設施等智能化安全設施設備的應用和推廣,推進高速公路等重要節點監控設施建設。

強化應急保障能力建設。完善與氣象、地震、公安、應急、消防救援、自然資源等單位的跨部門協調聯動和應急響應機制。組建和強化交通基礎設施搶修保通隊伍、內河水上搜救隊伍和應急運輸保障隊伍,配合推進省級內河水上交通應急保障物資庫建設,定期開展應急保障演練。

 

第四節  完善行業管理體系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按照省“綜合交通運輸體制機制改革”交通強國試點任務,優化綜合交通運輸機構職能,推進交通運輸綜合執法改革。持續探索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對重點交通運輸企業履行業務指導和監管職能的新模式,完善行業指導監管機制,構建事權清晰、有機銜接、政令暢通、協同高效的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制機制。

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打造市場開放、靈活高效的多元化交通運輸建設運營體系。優化事前監管,細化事中監管,強化事后監管。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履行監管職能、落實監管責任、健全監管規則、創新監管方式,構建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為基本手段、以重點監管為補充、以信息化監管為支撐、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體系,形成市場自律、政府監管、社會監督互為支撐的協同監管格局。

完善社會協同共治體系。擴大社會參與,建立健全公眾參與交通運輸治理的制度機制,暢通公眾參與渠道,拓寬政務公開領域和范圍。全面深化信用信息歸集、共享、公開、應用等制度建設,落實行業綜合信用等級評價辦法。到2025年,實現交通運輸信用信息90%以上歸集,歸集信息100%覆蓋行業重點領域;交通運輸行業保持較高群眾滿意度。

提升綜合行政執法規范化水平。全面落實行政執法“三項制度”,規范自由裁量權,完善執法程序,改進執法方式。規范執法行為,落實“規范執法、提升形象”綜合行政執法隊伍素質能力提升行動。建立健全跨部門跨區域聯合執法協作機制,完善聯席會議、案件移送、信息共享制度,形成執法監管合力。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健全交通領域人才建設機制。運用山東交通運輸高端智庫,完善專家工作體系,系統謀劃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建設路徑。培養、引進行業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提升交通勞動者整體素質,培養壯大一線專業技術技能人才隊伍。強化干部隊伍建設,政治理論培訓和專業能力培養,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

推動交通文化建設。落實國家、省、市精神文明建設要求,積極培育濟寧新時代交通運輸行業先進典型。深化文明交通、文明出行、安全出行宣傳教育。通過多樣化渠道推進交通運輸文化體系建設,努力創建新時代濟寧交通文化品牌。加大與行業媒體的合作,提升交通運輸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講好新時代濟寧交通故事。

 

第七章  環境影響評價

 

第一節  環境影響分析

規劃貫徹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加強了鐵路、公路、民航、水運的統籌規劃引導,符合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建設全國交通樞紐城市等相關要求。但規劃的實施過程不可避免地會對部分區域生態環境產生影響,主要體現在資源利用、生態影響、污染排放和氣候變化等方面。規劃中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需占用一定數量的土地和消耗大量的物資資源;項目施工過程中會對山體、植被以及水域等產生一定的破壞;各類運輸裝備運營和服務系統運行將產生廢氣、污水、噪聲和固體廢物等污染物。綜合交通運輸活動將消耗大量的能源,產生一定規模碳排放,影響氣候變化。

 

第二節  預防和減緩不良環境影響的措施

遵守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

強化環境保護制度。嚴格執行“三線一單”制度和環境保護“三同時”制度、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積極倡導生態選線、環保設計,合理利用生態工程技術,做好水土保持等生態修復工作。

做好污染物排放控制。積極采用綜合措施,對交通建設及運營產生的污染進行有效防治,改善沿線聲環境和振動環境質量,嚴格控制廢氣、污水和固體污染物排放。

完善監管保障體系。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嚴格落實環境監測責任,落實國家環境質量標準。加強建設項目前期、后期管理力度,強化驗收環節管理,做好規劃項目施工、運行階段的環境監管。

重視環境風險防范。強化環境風險防范體系,完善環境風險事故預防和應急處置機制,落實環境風險防范的主體責任,制定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案。

 

第八章  強化規劃實施保障措施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始終把黨的領導貫穿到推進交通運輸建設全過程,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在推進規劃實施中的作用。建立健全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推進機制,市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牽頭實施,發展改革、科技、工業和信息化、司法、財政、自然資源與規劃、生態環境、住房城鄉建設、文化和旅游、應急等部門根據職責分工負責,加強協調督導聯動,形成工作合力,保障規劃順利實施。

 

第二節  做好規劃銜接

加強與國家部委和省相關規劃的銜接和匯報,力爭更多項目納入上位規劃。深入推進“多規合一”,做好交通運輸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和“三區三線”劃定工作的協調,加強與生態環境保護等我市“十四五”專項規劃的對接,為項目的順利實施創造規劃條件。加快推進前期工作,做好項目儲備。

 

 

第三節  加強要素保障

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拓寬資金籌措渠道,加強資金保障。研究財政支持政策,積極爭取中央、省財政資金,爭取基礎設施建設專項債券發行額度,研究統籌交通專項資金和長期債券使用政策。積極拓展融資渠道,用好各類新型融資工具,探索推進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的試點工作。發揮各級交通投融資公司作用,探索和實施交通基礎設施與沿線土地、資源、產業等一體化開發相關政策。鼓勵交通建設和運營模式創新,吸引社會資本投入。依據國土空間規劃,保障重大項目用地、用湖、用林空間。加強生態保障,做好與“三線一單”的銜接。

 

第四節  抓好實施與評估

制定規劃實施任務清單,按年度分解目標任務,加快推進具備立項和建設條件的項目。交通運輸、發展改革、財政、自然資源與規劃、生態環境等相關部門加強協調,依法依規加快項目相關審批工作,為項目盡快實施創造良好條件。加強規劃實施效果的動態跟蹤,及時組織中期評估,對相關部門重點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考評,并結合實際情況對規劃目標和任務體系進行調整。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国产综合一区首页| 天天影视综合网色综合国产| 亚州欧州一本综合天堂网| 国产亚洲综合网曝门系列| 久久综合综合久久综合| 天天综合天天添夜夜添狠狠添|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日日狠狠久久偷偷色综合免费|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 伊人亚洲综合青草青草久热| 亚洲综合男人的天堂色婷婷|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香蕉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宅男自| 亚洲另类激情综合偷自拍|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五月婷婷综合在线| 久久综合综合久久综合|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二区偷拍| 国产成人综合野草| 小说区图片区综合久久88|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尤物色国产| 热综合一本伊人久久精品 | 狠狠色丁香婷婷久久综合不卡| 色噜噜狠狠狠色综合久| 久久久久久综合网天天| 一本久久知道综合久久| 成人精品综合免费视频|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香蕉| 亚洲免费综合色在线视频| 202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久久综合给久久狠狠97色|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免费| 亚洲av日韩av综合| 国产综合成色在线视频| 久久综合伊人77777麻豆| 国产综合久久久久| 亚洲综合在线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