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號 | 11370800MB2855934R/2023-05890 | 公開方式 | 主動公開 |
發布機構 | 濟寧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 組配分類 | 主要負責人解讀 |
成文日期 | 2023-12-28 | 失效日期 | |
有效性 |
主要負責人解讀丨濟寧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解讀《濟寧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
一、《修復規劃》編制背景依據
2020年9月,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開展省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指出編制并實施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是自然資源部門“依法履行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統籌和科學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復”的重要舉措,明確省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是市縣兩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編制、科學開展生態修復工作的重要依據。2020年11月,省自然資源廳下發了《關于全面開展市縣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市編制市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年12月,省自然資源廳等9部門下發了《關于印發〈山東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制定了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各項任務指標,明確了各地市生態修復重點任務,劃分生態修復分區,部署了重點工程。
二、《修復規劃》編制總體情況
2021年12月,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啟動了《修復規劃》編制工作,招標確定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為編制單位。2022年1月,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成立領導小組,印發《修復規劃》編制及執行工作方案,指導魯南院和中國地質大學聯合組建規劃編制團隊,合作開展規劃編制。一是專題研究方面。2022年2月至2023年3月,組織編制非煤礦山修復、采煤塌陷地治理、濕地保護修復、國土綠化、土地綜合整治5個專題研究并形成報告,2023年3月專題研究成果稿順利通過省級專家評審。二是規劃編制方面。2022年9月,編制形成《修復規劃》文本草案;2023年7月《修復規劃》完成市發改等10部門意見征詢,形成成果公示稿。2023年10月25日至11月23日,成果公示稿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2023年11月,規劃成果通過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張進德教授等專家評審。2023年12月,《修復規劃》經市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審議同意并印發實施。
三、《修復規劃》主要內容
《修復規劃》分面臨形勢、總體要求與規劃目標、修復格局、重點工程、效益分析和保障措施等6個章節,主要內容包含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規劃指標體系。《修復規劃》充分對接上位規劃,基于濟寧實際,明確了生態修復總體目標和近期至2025年、中遠期至2035年的階段目標,建立了“生態質量類、修復治理類”規劃指標體系,細分了森林覆蓋率、水土保持率等11項預期性指標和中心城區建成區綠地率等3項約束性指標。二是生態修復格局。《修復規劃》構建了“兩帶、四區、六廊、多點”的生態修復總體格局,“兩帶”即大運河和泗河生態帶,“四區”即南四湖濕地核心保護區、黃河流域生態修復區、東部低山丘陵生態屏障區和中部城鎮生態功能區,“六廊”即洸府河、洙趙新河、白馬河、萬福河、東魚河及洙水河河流生態廊道,“多點”即自然保護地、重要濕地和其他生態斑塊。三是重點治理工程。《修復規劃》依托生態修復總體格局,將市域范圍劃分東部低山丘陵水源涵養與生態屏障修復區、南四湖自然保護及生物多樣性維護區、西部沉積平原生態廊道與土地綜合整治區、北部沖積平原農業高質量發展提質區、中部城市圈人居環境提升區等五個生態保護修復區,修復區內細分了七個生態修復重點區域,明確了各重點區域主要目標及修復策略,分類部署了濕地生態保育修復、農業生態提升和綜合整治、城鎮空間生態提質、生態保護和修復支撐體系等六大重點工程。
《修復規劃》還系統梳理了全市自然地理特征和生態資源稟賦,全面總結了以往礦山修復、國土綠化、濕地保護等工作成效,分析研判了生態修復發展機遇和挑戰,切實制定了實施保障措施,對一定時期內全市生態修復工作提供了總綱和空間指引。
四、《修復規劃》實施計劃
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需多部門、多單位協調聯動,市級層面將聚焦多元統籌推進系統修復,穩步構建科學完善的生態修復規劃、標準、政策、監管和評估體系。一方面,基于《修復規劃》系列成果,圍繞“規劃范圍可查、實施區域可看、管理流程可溯、實施效果可評的生態修復全業務鏈管理”信息化建設目標,依托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數據庫,加快建設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監管系統,推進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數智”管理。另一方面,依托《修復規劃》組織實施,探索搭建“市級層面統籌協調、職能部門合力協作”工作平臺,聚焦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單元核心指標和系列重點修復工程,構建“生態修復規劃+專項實施方案”一體化保護修復工作體系,合力推進市域范圍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作進程,全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國生態修復齊魯示范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