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農機推廣站:淺析小麥機收損失原因及減損措施(一)
一、小麥機收損失原因
(一)小田拼大田,品種差異,機收時間不適宜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小單元收獲,機收作業存在掉頭頻繁、碾壓過多,增加了小麥機收損失。相鄰種植戶的小麥品種、播種時間、地力肥力、耕作方式均存在差異,小麥長勢與成熟期參差不齊,這就決定了每個種植單元小麥的收割時間、收割方式會各不相同。但小田拼大田又必須在同一時間、用同一種方式收割。此外,部分農機手為了增加作業量,在晴好天氣連續作業,因此存在收割小麥成熟度不同的情況,過度成熟時,籽粒易脫落,莖稈脆性增加,易掉穗或折斷,增加了小麥的損失。并且,農機手為了在雨天搶收,在早晚收獲成熟度不足的小麥時,麥穗、秸稈潮濕,易造成夾帶損失,也會造成籽粒破損率增多,增加損失。因品種不同,小麥高度不一,機手不能及時調整割茬高度,收獲時易漏割,也會增加損失。
(二)農機手操作不規范,收割機械老化
農機手沒有參加崗前培訓,機收減損意識匱乏,農機農藝相結合的認知度薄弱。農機手只追求數量,不能根據小麥的成熟度、品種差異等因素調整機具參數,忽視了收割質量。例如,凹板間隙過小,收獲較干燥的小麥時,堵塞篩孔,籽粒灑落,增加損失;掉頭轉彎時,沒有將割臺升起,行走輪壓倒沒有收割的小麥,造成漏割損失;收割速度過快,喂入量過大,造成排草夾帶損失;割茬過高,造成小麥漏割,增加損失。部分小麥收割機盡管作業前進行了全面檢查、維護與保養,但機器本身部件老化,不能進入理想的工作狀態,也會增加損失。(省農機推廣站 商兆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