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發布會解讀丨濟寧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等11部門關于印發濟寧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2024年3月21日上午,市政府新聞辦組織召開濟寧市政府政策例行吹風會(第3場)。解讀《濟寧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并回答記者提問。
點擊播放視頻
發布人:
靳 鶴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張新海 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中心主任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生態修復科科長
董金義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生態修復科副科長
主持人:
馬 文 市政府新聞辦
《濟寧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修復規劃》)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會同市發改、財政、生態環境等10部門聯合印發,是《濟寧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的專項規劃,是全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項目立項、實施、驗收的重要依據,為一定時期內全市生態修復工作提供了總綱和空間指引。
一、《修復規劃》編制背景和過程
2020年9月,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開展省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2020年11月,省自然資源廳下發了《關于全面開展市縣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按照國家和省工作部署,我市于2021年12月啟動了《修復規劃》編制工作,2022年1月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成立領導小組,印發《修復規劃》編制及執行工作方案,聘請高水平技術團隊,系統開展非煤礦山修復、采煤塌陷地治理、濕地保護修復、國土綠化、土地綜合整治等5項專題研究,2023年3月通過省級專家評審。2023年7月《修復規劃》完成市發改委等10部門意見征詢,形成成果公示稿。2023年10月25日至11月23日,成果公示稿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2023年11月,規劃成果通過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張進德教授等專家評審。2023年12月,《修復規劃》經市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審議同意并印發實施。
二、《修復規劃》的范圍和期限
《修復規劃》范圍包括濟寧市全部行政轄區,總面積1.12萬平方千米。規劃期限2021-2035年,基期年2020年,近期至2025年,中遠期至2035年。
三、《修復規劃》的主要內容
《修復規劃》分面臨形勢、總體要求與規劃目標、修復格局、重點工程、效益分析和保障措施等6個章節,主要內容包含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建立規劃指標體系。《修復規劃》充分對接上位規劃,基于濟寧實際,明確了生態修復總體目標和近期至2025年、中遠期至2035年的階段目標,建立了“生態質量類、修復治理類”規劃指標體系,細分了森林覆蓋率、水土保持率等11項預期性指標和中心城區建成區綠地率等3項約束性指標。
二是確定生態修復格局。《修復規劃》構建了“兩帶、四區、六廊、多點”的生態修復總體格局,“兩帶”即大運河和泗河生態帶,“四區”即南四湖濕地核心保護區、黃河流域生態修復區、東部低山丘陵生態屏障區和中部城鎮生態功能區,“六廊”即洸府河、洙趙新河、白馬河、萬福河、東魚河及洙水河河流生態廊道,“多點”即自然保護地、重要濕地和其他生態斑塊。
三是部署重點治理工程。《修復規劃》依托生態修復總體格局,將市域范圍劃分東部低山丘陵水源涵養與生態屏障修復區、南四湖自然保護及生物多樣性維護區、西部沉積平原生態廊道與土地綜合整治區、北部沖積平原農業高質量發展提質區、中部城市圈人居環境提升區等五個生態保護修復區,修復區內細分了七個生態修復重點區域,明確了各重點區域主要目標及修復策略,分類部署了濕地生態保育修復、農業生態提升和綜合整治、城鎮空間生態提質、生態保護和修復支撐體系等六大重點工程。
《修復規劃》還系統梳理了全市自然地理特征和生態資源稟賦,全面總結了以往礦山修復、國土綠化、濕地保護等工作成效,分析研判了生態修復發展機遇和挑戰,切實制定了實施保障措施,對一定時期內全市生態修復工作提供了總綱和空間指引。
以上是《濟寧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的有關內容。同時,我們還將探索搭建“市級層面統籌協調、職能部門合力協作”工作平臺,聚焦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單元核心指標和系列重點修復工程,構建“生態修復規劃+專項實施方案”一體化保護修復工作體系,合力推進市域范圍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作進程,全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國生態修復齊魯示范樣板。
現場答記者問環節
1、大眾網記者:規劃重在實施,請問下步如何更好推進《修復規劃》貫徹落實?
張新海 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中心主任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生態修復科科長:
《修復規劃》作為《濟寧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的專項規劃,一經批準,即具有法定效力,任何部門和個人不得隨意修改、違規變更。為做到一張藍圖干到底,切實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重點做好幾個方面工作。一是保護優先、生態優先,構建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新格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提供優質生態產品具有重要意義。《修復規劃》是統籌和科學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復的重要舉措,是市縣兩級科學開展生態修復工作的重要依據。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農業農村、城鄉水務等部門要強化“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的系統性認識,迅速行動抓好落實,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監管,共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治理。二是突出重點、把握關鍵,統籌推進生態修復各項任務實施。《修復規劃》明確了到2025年、2035年分階段目標,落實了省級規劃確定的各項國土空間生態修復任務,建成了規劃數據庫。要全面把控《修復規劃》成果內容和目標任務,將近期至2025年設定任務指標作為當前修復治理工作重中之重,涉及各自職責業務領域的“生態質量類、修復治理類”約束性指標必須完成、預期性指標必須達標。同時,要統籌推進《修復規劃》明確中遠期需實施的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推動全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事業高質量發展。三是加強統籌、完善制度,切實形成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合力。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需要多部門、多單位協調聯動,要穩步構建科學完善的生態修復規劃、標準、政策、監管和評估體系。一方面,基于《修復規劃》系列成果,圍繞“規劃范圍可查、實施區域可看、管理流程可溯、實施效果可評的生態修復全業務鏈管理”信息化建設目標,依托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數據庫,加快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監管系統建設,推動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數智”管理。另一方面,依托《修復規劃》組織實施,探索搭建“市級層面統籌協調、職能部門合力協作”工作平臺,聚焦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單元核心指標和系列重點修復工程,構建“生態修復規劃+專項實施方案”一體化保護修復工作體系,合力推進市域范圍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全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國生態修復齊魯示范樣板。
2、濟寧日報記者:前面提到“規劃目標”,請問《修復規劃》近遠期的規劃目標是什么?
董金義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生態修復科副科長:
《修復規劃》充分對接上位規劃,基于濟寧實際,明確了生態修復總體目標和近期至2025年、中遠期至2035年的階段目標。
一是總體目標。圍繞“2035年率先基本建成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高水平建設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國家創新型制造業強市、北方內河航運中心和濱湖生態水城”的戰略目標,通過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筑牢黃河流域濟寧段生態安全屏障,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改善人居環境,構建全域全要素統籌的國土空間生態安全格局,推動濟寧經濟社會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探索形成可推廣到全省乃至全國的生態修復齊魯示范樣板。
二是階段目標。到2025年,全市重要生態保護區和生態功能區得到全面保護,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得到有效保護,森林、濕地生態系統更加穩定,結構更加合理、功能趨于完備。到2035年,全市山、水、林、田、湖等自然狀況持續向好,重要生態功能區、農業生產區、城鄉發展區的生態狀況明顯好轉,生態系統質量明顯提升,生態修復產業良性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濟寧基本建成。
3、濟寧新聞網記者:請問《修復規劃》是如何確定濟寧市生態修復格局的?
董金義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生態修復科副科長:
《修復規劃》以山東省“兩屏、三帶、三原、一海”的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總體格局為基礎,充分銜接《濟寧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兩帶、四區、六廊”的市域生態安全格局,順應濟寧市“一山一湖兩原”的自然地理格局,按照“生態源地—生態廊道—生態格局”的分析路徑,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以保障生態安全、增強生態功能、暢通生態廊道為目標,構建濟寧市“兩帶、四區、六廊、多點”的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格局。
兩帶:即大運河和泗河生態帶。
四區:即南四湖國際重要濕地核心保護區、黃河流域生態修復區、東部低山丘陵生態屏障區及中部城鎮生態功能區。
六廊:即洸府河、洙趙新河、白馬河、新萬福河、東魚河及洙水河六條河流生態廊道。
多點:以自然保護地為核心,涵蓋水庫、城市公園、歷史遺留礦山和采煤塌陷地等其他生態節點。
解讀鏈接:濟寧市召開政府政策例行吹風會,解讀《濟寧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
文件鏈接:關于印發《濟寧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簡要說明:濟寧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通過政策吹風會的形式解讀《濟寧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通過詳細介紹文件內容、回答記者問的方式,詳細解讀了“兩帶、四區、六廊、多點”的生態修復總體格局,和5個生態保護修復區修復目標及重點工程,著力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構建全域全要素統籌的國土空間生態安全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