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市人民政府關于下達濟寧市202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通知
濟寧市人民政府
關于下達濟寧市202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通知
濟政發〔2025〕3號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濟寧高新區、太白湖新區、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濟寧市202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已經市十八屆人大四次會議審議批準,現印發給你們,望認真組織實施。
濟寧市人民政府
2025年3月28日
(此件公開發布)
濟寧市202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2025年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推動“十四五”收官決勝的關鍵一年,也是“走在前、勇爭先”、加快塑強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的重要一年,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意義重大。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5%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5%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以上,城鄉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全面完成節能減排降碳約束性指標和環境質量改善目標。
一、加力突破制造強市。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強力推進工業經濟“頭號工程”、制造強市“首位戰略”,大力推動“232”優勢產業強鏈壯群,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一是實施工業經濟“倍增計劃”。聚焦“萬億工業規模、千億產業集群、百億強企方陣”,出臺加快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實施大產業、大平臺、大項目、大企業“四大提升行動”,爭創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區,全市規上工業營收達到5500億元以上。二是實施“千億產業”打造行動。進一步做實“鏈長制”,全面梳理標志性產業鏈,實施“鏈主”企業、配套企業、高校院所、金融機構“結對行動”,“一鏈一策”補鏈延鏈強鏈,加速形成新能源、高端裝備2個兩千億級,高端化工、新材料、食品3個千億級,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2個500億級產業集群。2025年,“232”優勢產業集群規模達到5000億元。三是實施“百億強企”培育工程。緊盯寧德時代、山推、小松、萊賽爾等“鏈主”企業,高點定位攀登進階,“一企一策”制定扶持政策,助力太陽紙業、華勤集團、恒信集團營收分別突破800億元、700億元、450億元。實施規上工業企業數量倍增行動,支持“骨干”企業技改擴能,實施工業新上和技改項目1000個,推動200個以上項目納入省技改導向目錄,技改投資增長9%以上,通過內育外引、梯度培育,全年新增規上工業企業400家以上。推進高成長性企業集聚發展,培育省級以上單項冠軍、專精特新、瞪羚企業、創新型中小企業等300家以上。
二、加力突破服務業。聚焦全省第一方陣“目標”,以生產性服務業為“突破口”,實施生產性服務業“攀登進階”和“倍增行動”,加快構建優質高效服務業新體系。2025年,服務業增加值增長6%、規模超3200億元。一是突破生產性服務業。面向制造業發展所需,分行業精準制定10大生產性服務業領域扶持政策,分門別類逐個研究推進,推動各行業“多點開花”。全市生產性服務業營收增長20%以上,企業數量突破4000家,營收規模達到4300億元。二是加快市場主體培育。發揮服務業攀登進階指揮部統籌作用,加大領軍企業培育力度,對350家龍頭骨干企業“一對一”幫扶,年內營收過10億企業達到7家以上。制定實施分類培育服務計劃,建立全量企業庫,構建“準四上”“種子”“幼苗”培育梯隊,落實納統獎勵政策,有針對性地幫扶指導,新增納統服務業企業1200家以上。三是夯實重點載體支撐。規劃建設特色鮮明的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集中扶持35家省市“兩業融合”重點企業,年內打造50家創新中心、融合試點等高能級服務業平臺,盡快形成集聚效應和競爭優勢。謀劃實施200個省市服務業重點產業項目,實行“一個項目、一套方案”,清單式管理、臺賬化推進,“一企一策”協調解決突出困難,確保全年完成投資500億元以上。
三、加力突破重點項目。堅持“四個發力”,加快推動“兩重”“兩新”項目和省市縣重點項目建設,擴大有效益的投資。一是在項目推進上發力。實施重點項目“1113”工程,即1100個省市縣重點項目,重點突破10個超百億、30個超30億的大項目,堅持市級領導牽頭包保,工作專班全程跟蹤服務,推動項目實現快達產、滿生產,形成2200億元以上投資拉動。二是在項目招引上發力。實施招商引資提效行動,突出招商引資“一把手”工程,創新基金招商、場景招商等方式,依托寧德時代、萊賽爾、小松等“鏈主”企業和重大項目,招引落地一批上下游、左右岸企業項目,全年新簽約投資過億元項目300個以上,實際利用外資9億美元。三是在對上爭取上發力。搶抓國家系列增量政策機遇,用好山東列入全國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項目“自審自發”試點,聚焦專項債券、超長期國債、中央預算內投資等,爭取中央用地保障重大項目4個以上,全年爭取政策資金突破450億元。四是在要素保障上發力。全面落實“要素跟著項目走”機制,深化分級分類用地保障,落實“工業項目優先、工業園區優先、拿地即動工優先”原則,全面推行工業用地“標準地”出讓,處置批而未供和閑置低效用地1.5萬畝以上,積極爭取省級能耗煤耗指標,統籌使用市域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保障省市重點項目。
四、加力突破市場消費。開展提振消費“五大行動”,擴圍實施“兩新”政策,擴大服務消費增量,有效激發消費活力。一是“消費擴容提質”行動。加力落實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組織開展百場促消費活動,推動汽車、家電、廚衛換新,拉動大宗商品消費,帶動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8%以上。二是“房地產止跌回穩”攻堅行動。用足用好國家和省市房地產支持政策,堅持高品質住宅、二手房、住房保障聯動施策,著力釋放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力實施城中村改造,推進貨幣化安置,通過城市開發打通市場循環,改善居住條件。著力優化供給,加大高品質住宅建設力度,強化教育、醫療、商業配套,提升物業管理服務水平,打造市民群眾滿意的好房子、好小區。三是“文旅品質提升”行動。出臺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意見,實施三年行動計劃,開展文旅促消費活動3000場次,全年接待游客突破1億人次,實現旅游收入950億元以上。持續打響“三孔”、尼山圣境、大運河、微山湖等品牌,加快建設30個重大文旅項目。大力培育文化龍頭企業,壯大影視動漫等產業集群。突出抓好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構建“一區兩園百館”文物保護體系。四是“電化行動·低碳濟寧”行動。打好充電樁建設、消費券等“組合拳”,充分發揮市智慧充電管理服務平臺作用,充電樁保有量增長30%以上,鼓勵支持新能源汽車替代,全方位激發新能源汽車消費潛力,新能源汽車消費增長25%以上。五是“一老一小”提升行動。建設國家兒童友好城市,鞏固嬰幼兒照護城市創建成果,支持醫安康、起跑線等企業做大做強,促進養老托育服務擴容和均衡布局,全市托位使用率提高到60%以上,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75%以上,打響“老有頤養、幼有善育”品牌。
五、加力突破城鄉融合。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突破“四大層級”,提升城市能級,促進城鄉共同繁榮。一是加速都市區融合。研究制定都市區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公共服務、要素供給、建設標準“五個一體化”實施方案,爭取在更多領域實現突破。圍繞實現“雙高雙環、快速暢通”,暢通城市高架內環,實施濟寧大道東延、共青團路北段提升等重點工程,提速推進蔡莊互通立交建設,提前謀劃高鐵北站站前路東西延等項目,打造海川路、火炬路、運河路和洸河路“三縱一橫”月季大道,實現主城區10分鐘上高架、20分鐘上高速、1小時左右通達各縣(市)。形成繞城高速外環,加快建設兗鄆高速,建成通車濟鄒、濟商、鄆鄄、濟微北段等4條高速,提速雄商、濟棗高鐵建設,加快形成“五縱五橫”高速公路網、“三縱一橫”高速鐵路網,加速構建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二是挖掘新型城鎮化潛力。高標準規劃建設中心城區北部、顏店科技產業園、濟寧高新區十里湖、太白湖文旅商區等重點片區,引領帶動全市域梯次融合、協同發展。搶抓魯西南地區列為國家城鎮化潛力較大集中片區機遇,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全市人口城鎮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健全配套民生保障措施,加快補齊道路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短板,提升城鎮綜合承載力,抓好中心鎮、重點鎮建設,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三是做強縣域綜合實力。實施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攻堅行動計劃,強力推動強縣進位、弱縣趕超,發揮鄒城千億縣領跑優勢,推動任城、兗州加快邁上千億大關,曲阜、微山突破500億元,助力更多縣(市、區)邁入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百強區,在省縣域經濟差異化評價中,先進縣、進步縣數量保持全省前列。實施縣域特色產業培育行動,“一縣一策”打造一批產值過百億元的優勢產業集群、特色專業園區。四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編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規劃,制定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方案,糧食產量穩定在100億斤以上。大力發展鄉村富民產業,打造金鄉大蒜、微山湖大閘蟹、梁山魯西黃牛、嘉祥豆種、泗水甘薯、汶上蘆花雞等優勢產業,形成“一縣一業”產業新格局,規上農產品加工業營收突破1400億元。堅持省市縣三級聯創,打好鄉村振興“百區千村”三年行動收官戰,年內建設90個市級片區、全力爭創2個省級示范片區,同步抓好已建片區鞏固提升,打造“一區兩帶”鄉村振興齊魯樣板。
六、加力突破對外開放。發揮“五大優勢”,主動服務、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等重大區域戰略,推進更高水平開放。一是用好內河航運上升為省級戰略優勢,以港產城融合為引領,提升航道、港口、多式聯運、數字化“四個能級”,推動順達港、淄海鐵路專用線建設,提速推進湖西航道上級湖段、復興河航道、微山三線船閘建設,暢通聯通長江經濟帶黃金水道。積極參與晉魯大宗商品骨干流通走廊建設,強力推動與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物貿合作,建設大宗商品貿易中心,加快建設“六大臨港百億園區”,打造北方內河航運中心,爭創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全市港口吞吐量突破1億噸、集裝箱45萬標箱,年產值超過1000億元。二是放大濟寧高新保稅物流中心獲批優勢,整合提升龍拱港、兗州國際陸港等海關監管場所功能,鼓勵企業并購境外資源、推動資源回運,招引大進大出加工貿易企業、大宗商品進出口企業。開展“濟寧優品 鏈通全球”活動,組織企業參加廣交會、進博會和境外重點展會,持續擴大跨境電商和保稅物流業務規模,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外貿進出口突破1300億元。三是發揮省級開發區主陣地優勢,錨定建設千億級產業園區,對全市產業園區統一規劃、統籌配套,進一步優化開發運營機制,推動濟寧高新區進入國家高新區第一方陣,鄒城開發區、兗州工業園區加快建成千億級園區、爭創國家級開發區,支持濟寧經開區爭先進位,高水平規劃建設兗州高新區,全市開發區工業投資、規上工業增加值等關鍵指標增速高于所在縣(市、區)3個百分點以上。四是發揮國際孔子文化節、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等品牌優勢,深入推進黃河、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率先突破尼山文化片區,加快尼山世界儒學中心聯合研究生院、魯源小鎮等項目建設,打造文化“兩創”新標桿,建設世界文明交流互鑒高地,傳承發揚“厚道儒商”精神,為濟寧本地企業與世界500強企業合資合作提供更大舞臺,吸引更多外資企業、項目落地。五是提升濟寧大安機場樞紐地位優勢,聚力建設全國一流支線機場,推動航空口岸開放納入國家規劃。實施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規劃建設鄒城、濟寧高新區低空經濟產業園,引進國內外頭部企業,布局一批重點項目、示范基地。
七、加力突破重大戰略。積極對接融入“四大戰略”,拓展區域發展空間。一是黃河戰略。加力實施20個省市重大項目、200項重點任務,持續推進南四湖生態修復治理,高標準打造黃河下游生態廊道。二是“雙碳”戰略。持續推動節能降碳,培育創建8家以上省級以上綠色工廠、綠色園區,有序實施30萬千瓦以下抽凝發電機組關停并轉,推進華能運河電廠、華電鄒縣電廠煤電機組“三改聯動”。加快時代綠能集中式光伏、陸上集中式風電等綠色能源項目建設,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在運在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800萬千瓦,創建省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示范區。三是大數據戰略。開展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推動2000家企業實施數字化轉型,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覆蓋率超過91%。建成運行中國移動魯南算力網絡中心、兗礦能源魯西數據中心2個算力中心,建設數據產業集聚區,建強14家省級數字經濟園區,培育智能工廠5個、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3個以上,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營收增幅達到10%以上。四是“一帶一路”倡議。高質量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籌劃設立長三角產業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山東對接長三角新質生產力融合發展先行區。深化與淮海經濟區、魯豫毗鄰地區城市合作。推動援疆與東西協作走在全國全省前列。
八、加力突破改革創新。攻堅“五大領域”,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釋放發展“新動能”。一是打造國家創新型城市。堅持育主體、建平臺、引人才、促轉化,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實施新一輪高企倍增計劃,推行企業研發項目備案制,打造“微成長、小升高、高變強”的“科創森林”,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2200家;實施研發突破行動,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超過53%;實施成果轉化行動,積極融入山東科技大市場,爭取科技成果轉化貸款20億元以上;實施平臺創建行動,用好兗礦能源全國重點實驗室、天意機械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等重大科創平臺,新增省級以上創新平臺60家以上;實施人才引育行動,做優尼山高端人才創新聯盟,新增國家級、省級領軍人才30人以上,吸引集聚青年人才5萬人,持續推動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建設,聚力打造“青春之城”。二是強力推動金融賦能。開展金融賦能高質量發展活動,力爭貸款余額突破9000億元。建成投用濟寧金融中心。加大企業上市培育力度,深化企業輔導培育行動,組建資本市場專家團隊,“一企一專班”全鏈條跟蹤服務重點上市后備企業,推動更多企業登陸資本市場。三是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改革,開展市場準入壁壘排查清理行動,服務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大力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力。扎實推進農村宅基地、承包地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三塊地”改革,積極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持續增加村集體收入和農民財產性收入,不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四是激發民營經濟活力。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建立市縣領導干部聯系民營企業項目制度,完善民企訴求閉環解決機制,加大拖欠企業賬款清理力度,真情實意幫助民營企業紓困解難,讓廣大民營企業家在濟寧放心投資、專心創業、安心經營,充分釋放民營經濟發展潛力。五是全面優化營商環境。錨定“全國一流、全省前列”目標,深化營商環境創新提升行動,塑強“民事無憂·企事有解·政事高效”服務品牌。旗幟鮮明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加快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深化“綜合查一次”改革,讓企業沒有干擾、輕裝上陣,營造國企敢干、民企敢闖、外資敢投的一流環境。改造提升“惠企通”平臺功能,開展財政獎補資金惠企利民政策“直達快享”省市聯動試點,提升惠企政策兌現效率,真正讓企業享受政策“紅利”。
九、加力突破社會事業。堅決樹牢底線思維,提升“五個方面”,全力守牢“一排底線”,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一是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協同推進降碳減污綠色增長,實施第三輪“四減四增”行動,推進大氣污染治理攻堅,全面完成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非營運柴油貨車淘汰任務,確保空氣質量優良率完成省定目標。縱深推進河長制湖長制,28個國省控斷面、34條入湖河流、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干線水質優良率保持100%。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深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著力提高固體廢物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水平。推深做實林長制,科學規劃造林綠化空間,鞏固提升荒山綠化三年行動造林成果,積極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完成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中央示范工程和省級重大項目驗收,大中小型綠色礦山建成率分別達到90%、80%、70%以上,完成濕地修復1萬畝以上、采煤塌陷地治理1.5萬畝。二是提升風險防控能力。狠抓地方債務風險化解,加快城投公司轉型發展,守牢“三保”底線。抓牢金融風險防控,深入開展打擊非法集資專項行動,有序化解中小銀行機構風險,推動不良貸款率保持合理區間。強化重要農產品、食品藥品全鏈條監管,全方位筑牢食品藥品安全底線。三是提高安全治理水平。扎實開展國家安全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省級試點。深化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盯緊煤礦、危化品、消防、道路交通、建筑工地、校園安全等重點領域,及時消除各類安全隱患,提升“本質安全”水平。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抓好矛盾排查化解、隱患治理、打擊犯罪等工作,守護好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四是提升社會治理效能。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網格化服務管理,提升矛調中心實效,全面加強調解員隊伍建設,優化12345熱線服務,健全矛盾多元預防調處化解機制。深入推進法治政府建設,持續提升依法治理水平,全力營造良法善治的法治環境。扎實推進信訪工作法治化,提升信訪事項辦理質效。強化應急物資、隊伍、裝備保障,完善應急救援體系,抓好防洪工程建設,增強防災減災救災能力。五是提升能源保供水平。統籌煤炭、電力、燃氣供應,煤炭產量穩定在4800萬噸,發電量510億千瓦時,天然氣供應量10.5億立方米,確保迎峰度夏、度冬供電安全。
十、加力突破民生保障。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辦好一批民生實事,讓更多群眾真正得到實惠、感到幸福。一是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突出抓好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實現城鎮新增就業6.3萬人以上,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實施人力資源服務業“三年倍增”計劃,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2.8萬人次,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2億元,培育創業街區10家以上、創業市場5家以上。二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深化學前教育普及普惠,持續提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水平,幼兒園普惠率達到95%以上。持續推進公辦普通高中學位擴容,“初升高”比例達到70%以上,每個縣(市、區)至少創建1所優質特色高中。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有效減輕生育、托育、養育負擔。依托山東理工職業學院、濟寧技師學院等,打造現代職業教育集聚區,加快推進濟寧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濟寧衛生健康職業學院、濟寧汽車工程職業學院建設,爭創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成效明顯市。支持曲阜師范大學、濟寧醫學院、濟寧學院等駐濟高校高質量發展。三是提供高水平健康保障。發揮好國家級和省級區域醫療中心示范引領作用,全面推進市第一人民醫院、濟醫附院、西苑醫院濟寧醫院、戴莊醫院綜合醫療能力持續攀升。深入實施基層能力提質提效三年行動,年內新增中醫特色衛生院10家、特色專科衛生院20個、中心村衛生室100個。推進省級縣域公立醫院改革項目。打造高標準的智慧養老院。四是織密織牢社會保障網。深入推進“全民參保·福暖萬家”工程,提高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規模。完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發揮“濟時救”政策優勢,加大“救急難”力度。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推進完善長護保險相關配套措施。扎實推進勞動關系有序治理,開展根治欠薪攻堅專項行動,抓好農民工工資清欠。加強對孤寡老人、困難兒童、殘疾人、精神障礙患者等群體的關愛幫扶,加大困難群體救助。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做好肉蛋菜等生活必需品的保供穩價。五是滿足高品質群眾生活。持續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抓好城鄉居民增收,促進共同富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扎實推進“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試點建設,全力爭取全國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試點。扎實開展市容環境綜合整治,穩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新建一批公共停車場,積極推進任城運河記憶、濟寧高新區洸河印象等20個城市更新項目,開工108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新改建50處“口袋公園”,解決好城市內澇、管網老化等“城市病”問題,增強城市韌性,提升城市品質。開展“百場戲曲進校園、千場大戲進農村、萬場演出惠民生”系列文化惠民活動,舉辦演唱會、音樂節、馬拉松等文藝演出、文體賽事,提高大型公共體育場館免費和低收費開放比例,推動戶外公共體育場地免費開放,加快大運河步道建設,推動“一刻鐘邁進運動場”,豐富文體娛樂服務供給。
附件:濟寧市202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計劃指標
附件
濟寧市202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計劃指標
指標名稱 | 計算單位 | 2024年實際完成 | 2025年計劃 | ||
絕對量 | 增長(%) | 絕對量 | 增長(%) | ||
一、經濟增長 | |||||
地區生產總值 | 億元 | 5867.5 | 5.8 | - | 5.5以上 |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 億元 | - | 7.5 | - | 8 |
固定資產投資 | 億元 | - | 3.3 | - | 6 |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 億元 | 2910 | 6.5 | 3143 | 8以上 |
外貿進出口 | 億元 | 1187 | 22.1 | 1300 | 固穩提質 |
實際使用外資 | 億美元 | 9.35 | -12.4 | 9 | - |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 億元 | 496.3 | 4.5 | 513.7 | 3.5左右 |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 上年=100 | 100.3 | - | 保持合理水平 | - |
二、創新驅動 | |||||
研發經費投入 | 億元 | 104.3 | 13 (2023年) | 115 | 10 (2024年) (2023年) |
研發經費投入強度 | % | 1.85 (2023年) | - | 2以上(2024年) | - |
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 | 件 | 3.9 | - | 4.3 | - |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 | % | 4.24 | - | 5 | - |
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 | % | 53.8 | - | 53 | - |
三、城鄉發展 | |||||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 | % | 64.1 | - | 65.1 | -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37905 | 5.7 | 40028 | 與經濟 增長同步 |
四、民生福祉 | |||||
城鎮新增就業人數 | 萬人 | 6.1 | - | 6.3以上 | - |
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 | % | 99 | - | 99 | - |
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招生 | 萬人 | 5.12 | - | 5.39 | - |
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 | 張 | 7.31 | 2.67 | 7.5 | 2.6 |
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 | 人 | 3.72 | 3.33 | 3.87 | 4.03 |
每千人口三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 | 個 | 5.6 | - | 5.1 | - |
五、糧食能源 | |||||
糧食播種面積 | 萬畝 | 1086.4 | - | 1086.6 | - |
糧食產量 | 億斤 | 100.3 | - | 100.5 | - |
煤炭產量 | 萬噸 | 5068 | - | 4800 | - |
六、安全保障 | |||||
每億元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 | 人 | 0.0101 | - | 0.0094 | - |
新開工消防站/新增市政消防栓 | 個 | 0/280 | - | 2/300 | - |
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 | 人/年、 萬車 | 0.69 | - | 0.69 | - |
新增人防工程 | 萬平 方米 | 61.15 | - | 60 | - |
七、綠色生態 | |||||
化學需氧量重點工程減排 | 噸 | 較2020年削減15157噸 | -
| 完成省定 任務目標 | -
|
氨氮重點工程減排 | 噸 | 較2020年削減1260噸 | |||
揮發性有機物重點工程減排 | 噸 | 較2020年削減6379噸 | |||
氮氧化物重點工程減排 | 噸 | 較2020年削減22493噸 | |||
PM2.5 | 微克每立方米 | 40 | - | 42 | - |
優良天數比例 | % | 67.8 | - | 完成省定 任務目標 | - |
優良水體比例 | % | 100 | - | 100 | - |
劣Ⅴ類水體比例 | % | 0 | - | 0 | - |
用水總量 | 億立 方米 | 21.62 | - | 23.29 | - |
【文字版】濟政發〔2025〕3號 關于下達濟寧市202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通知.docx
【PDF版】濟政發〔2025〕3號 關于下達濟寧市202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通知.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