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鄒城市區域農機社會化服務中心培育工作的調研報告
農機社會化服務和防災減災能力建設關乎糧食穩定安全供給,也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有力抓手。2024年以來,鄒城市依托各類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培育了一批市場運營、政府支持、平戰結合、指揮高效的區域性農機社會化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區域農機服務中心”)。近期,鄒城市農機中心深入調研全市區域農機服務中心的基本情況、主要功能、經驗做法和存在問題,并提出下步工作建議,形成分析報告,供參閱。
一、基本情況
目前,鄒城市建成10家區域農機服務中心(其中:濟寧市級2家、縣級8家),從業人員380余人,年度農機服務收入6000余萬元,作業面積達到30萬畝,覆蓋了主要糧食產區,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互補的服務網絡,為周邊農戶提供了便捷的農機作業服務,有效提升了鄒城市區域農業機械化生產和防災減災能力。2024年,鄒城市承擔實施了省級農村改革試驗任務“提升防災救災能力暨加快培育區域農機社會化服務中心”,為濟寧市農機系統唯一。
二、主要服務功能
(一)“平戰結合”功能。推行“以平養戰”機制,平時開展社會化服務,解決農民迫切需要和農業生產關鍵短板環節機械化問題;受災時優先服從農機管理部門調度,根據不同作物、不同環節、不同災種分類別提供應急救災服務。10家區域農機中心配備各類應急減災機械400余臺(日均應急作業能力1.5萬畝),引入烘干機械32臺套(日烘干能力1120噸),建設倉儲庫房2.8萬平方米(倉儲糧食3萬噸),為保障糧食安全筑牢了堅實防線。
(二)示范引領功能。積極推廣應用先進農機技術裝備,如智能播種機、無人植保機、自動駕駛儀等,聯合不同服務主體開展技術推廣,讓農戶和農機手直觀了解并學習應用新技術,帶動全市農業機械化向智能化、高效化方向發展。鄒城市糧豐農機合作社依托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化技術搭建農機智慧服務平臺,連接農事服務隊伍32支、農機200臺套、服務人員300多名,服務面積達10萬畝。
(三)規模經營功能。充分吸納農機資源,10家區域農機服務中心拖拉機保有量80余臺,植保無人機、秸稈撿拾打捆機、烘干機等先進農機180余臺,配套農具逾700套,農機動力充足,基本覆蓋全市主要產糧區。農忙時節,可迅速組織500臺農機投入作業,通過訂單作業、土地托管等多種形式,滿足大規模農田耕、種、管、收需求,推進糧食生產從播種到收獲實現全流程規模化機械作業,機械化率超過95%。
三、經驗做法
(一)政策落實見實效。實施大規模農機裝備更新行動,對各行業農業機械應補盡補,用足用好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政策工具,加力刺激農機市場需求,培育農機消費新業態新熱點。近3年,鄒城市落實中央、省級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資金共計4439萬元,補貼各類農機具7320臺,惠及農戶4713戶。2023年以來,連年實施現代農機合作社高質量發展提升工程,全面提高區域農機服務中心的管理、經營、服務能力,推動鄒城市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二)人才培養促發展。整合高素質農民培訓資源,加大農機手、維修人員、經營管理人員培育力度,培優育強農機人才。通過舉辦培訓班、開展現場演示會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向廣大農民傳授新的農業技術和農業機械的操作方法,有效提高了農民的科技素質和操作技能。2024年,舉辦各類培訓活動50余次,覆蓋2100余人次,全面提升高性能播種、糧食烘干、機收減損等關鍵技術到位率,全面提升區域農機服務中心人才隊伍建設。
(三)技術創新增活力。推動種養模式、作物品種與農機裝備配套,強化新型高端農業機械示范引領,推廣高性能播種機、植保無人機、大中型拖拉機等先進適用農業機械,切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作業質量。比如,引入衛星導航平地機,利用“三點定位”“S型路線”實現地塊數據實時采集,節約灌溉用水10%,幼苗成活率提升15%;順利實施完成“小麥玉米單產提升機械化技術集成與示范推廣”項目,通過建立試驗示范基地,科學設計機具配置模式,小麥、玉米畝均增產達5%以上,節本增效130元以上。
四、存在問題
(一)資金不足問題突出。當前,農機購置與應用、報廢更新補貼等政策的有效落實,的確能緩解部分資金壓力,但對于區域農機服務中心來說,自籌資金的壓力依然較大。一方面,新機購置、設備日常保養維護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另一方面,農機停放場地的租賃、建設、購買等也是日常運行成本的重要支出。雖然國家有關法律明確了農機專業合作社可享受信貸支持,但在實際操作中,他們很難提供非機具擔保,即使貸款也是小額貸款,嚴重阻礙了區域農機服務中心的發展壯大。
(二)人才缺乏制約發展。一是專業技術人才匱乏。大部分農機從業人員年齡較大、文化程度較低,對于復雜故障難以快速準確診斷和修復,且農機服務涉及機械、電子信息、農業等多領域知識,缺乏既懂農機技術又熟悉農業生產的復合型人才。二是人才流失嚴重。由于工作環境相對艱苦、待遇水平不高,年輕人在進入行業不久后就選擇離開,難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質人才,導致人才隊伍不穩定。三是人才引入困難。由于缺乏有效激勵,外部人才投身合作社事業的動力不足,合作社新鮮血液的缺乏導致社員與新知識、新技術之間存在“時間差”。
(三)服務能力亟待提高。一是服務質量不均。鄒西地區多以平原為主,適合大中型機械規模作業,而鄒東地區多山地丘陵,只能零星分散作業,受農機種類和適用性不足、機械化程度不高、作業效率低的制約,東西地區農機服務質量相對不平衡。二是服務范圍有限。大部分農機服務組織的服務覆蓋范圍在周邊地區,農機服務組織之間又缺乏有效的協作與聯動機制,很多偏遠農村地區難以享受到及時、便捷的農機服務,優質資源也無法實現共享與優化配置。三是服務功能單一。多數區域農機服務中心主要集中在農機作業服務上,在農機租賃、技術咨詢、產業融合等方面發展不足,無法滿足農戶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
五、意見建議
(一)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一是出臺政策扶持。對農機服務組織的建立和發展“扶上馬、送一程”,比如,對達到一定數量社員、擁有一定作業機具規模的區域農機服務中心,經驗收合格,實施“先建后獎”的獎勵政策,對區域農機服務中心組織實施的作業服務給予適當傾斜。二是加強金融支持。協調金融部門,認同農機具未來收益權等作為抵押或質押,降低貸款門檻,簡化貸款程序,放寬貸款限制,提高貸款額度,保證流動資金需求,促進農機服務組織規模發展。三是吸納社會資本。積極吸引農業企業、農業合作社、農村致富帶頭人等社會資本入股,共同參與區域農機服務中心的建設和運營,按照股份比例分享收益和承擔風險,激發內生動力,做大農民共同富裕蛋糕。
(二)完善人才培育體系。一是加強業務培訓。開展現場會、培訓班等各種形式的培訓指導,邀請專家、技術人員,針對農戶、合作社、農機手等不同群體,設計農機操作、維護保養、智慧設備使用等課程,結合田間實操演練進行專題培訓。二是加強人才引進。與農業院校、職業技術學校建立合作關系,設立實習基地,吸引農機相關專業的學生前來實習,引導人才流向關鍵的管理型或技術型崗位,增強人才儲備,推動農機服務組織健康可持續發展。三是加強激勵引導。完善人才服務鄉村激勵機制,積極推介“齊魯之星”“鄉村工匠”等技能人才,對在技術創新、服務質量提升等方面表現突出的團隊或個人給予獎勵,充分調動從業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
(三)提升社會服務水平。一是增強服務能力。鼓勵機手帶機入社、利用購機補貼政策支持直接購置機具等方式,更新提升農機裝備。特別是鄒東山地丘陵地區,引進推廣小型適用機械,增強服務中心硬實力,促進農業生產節本增效。二是拓寬服務功能。引導農機合作社等服務實體,根據農民需求,開展規模化作業、銷售維修、農資經營等服務項目,鼓勵支持開展農機跨區作業、托管服務、“訂單式”作業,大力推進新型農機服務模式,進一步加快農機社會化服務發展步伐。三是優化產業結構。深度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打通上下游產業鏈,發展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搭建“產前-產中-產后”全產業鏈的社會化服務平臺,推動“供、產、銷”一體經營的良性循環,為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注入強勁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