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報刊發 | 曲阜韓家鋪村房前屋后的活力回來了
6月18日,中國環境報綜合新聞版面刊發題為《昔日垃圾溝成茶余飯后新去處 曲阜韓家鋪村房前屋后的活力回來了》文章,報道山東省曲阜市持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以美麗生態、美麗經濟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涌現出韓家鋪村等一批先進典型,有力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漫步在山東省曲阜市韓家鋪村,小橋流水,楊柳依依,空氣里都彌漫著月季花的香味,孩子們在亭臺樓榭間追逐嬉戲。
近年來,韓家鋪村緊抓鄉村生態振興機遇,陸續實施村容村貌整治、雨污分流改造、景觀河渠治理等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探索發展生態養殖、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等業態,讓環境美起來、村居靚起來、群眾富起來,努力積聚生態優勢,加快推動“美麗生態”向“美麗經濟”轉化,助力鄉村生態振興。
開展環境整治,村居變美變靚
2018年,隨著泗河觀光帶的建設,背靠泗河的韓家鋪村,在村居環境治理上遇到了“老大難”。
“村后有一條漂亮的觀光路,如果我們村子環境臟亂差,就真成了‘露丑’了。”韓家鋪村黨支部書記韓德華介紹,早些時候,他們村后不僅房屋參差不齊,就連穿村而過的老灌溉渠也因年久廢棄,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垃圾溝。
把村民嫌棄的地方變成人人向往的地方,這是擺在韓家鋪村面前的急迫任務。
“我們的家園應該是什么樣的?”韓德華把這個問題交給了黨員們來選擇。
他帶著大家到不同的樣板鄉村學習,從村莊綠化的方法、環境保持的竅門到村莊文化氛圍塑造,大家在參觀學習的過程中,不僅找到了心目中的理想家園,還對如何建設美麗鄉村有了清晰規劃。
有了黨員們的支持和認可,韓家鋪村開始了大刀闊斧的行動。
韓德華帶領村民,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先是房前屋后的邊角綠了,翠竹、麥冬、南石竹錯落有致,和諧共生,給胡同增添了一份雅致;再是荒蕪庭院的綠色圍擋不見了,變成了家家戶戶都方便的停車場;廢棄坑塘也疏通了,泗河活水環村通過,門前流水潺潺、綠樹成蔭的美景又回來了。
“環境整治就是這樣,由易到難,一家挨著一家來,美景一處跟著一處治,最后,整體的環境氛圍營造出來了,一些最初不支持的住戶就主動配合治理了,難啃的‘硬骨頭’也就化解了。”韓德華說。
五年間,韓家鋪村每天都在發生小小的變化,村民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自從美麗鄉村建設以來,村內建成口袋公園6個、果園6個、停車場5個,疏通溝渠900余米,新增文化廣場1處。
村民們茶余飯后或是環村散步,或是練習廣場舞,優美的環境點綴了愜意的農村生活。
發展生態產業,村民錢袋子鼓起來
環境美了,還得讓村民致富。傍著好山好水,如何讓村民富起來?這是韓德華一直思考的問題。
2024年春季的一次學習觀摩,讓韓德華堅定了發展現代化水產養殖的路徑。趁著清理集體資源的機會,著眼于盤活低效用地,韓德華挨家上門給村民做工作,帶著村民一同參觀現代漁業養殖模式,用時一個月,為發展數字化水產養殖騰出了120畝一般耕地,推動村集體與山東玄鳥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成功簽約。53天后,一座現代化水產養殖工廠拔地而起。
記者在現場看到,養殖基地里4個冬暖式大棚整齊排列,大棚內,一個個直徑8米的養殖桶靜靜矗立,桶內流水旋轉,一條條黑色的鱸魚成群逆流游動。
“一期項目投資2800萬元,設置高密度路基養殖桶80個,可年產成魚60萬斤。”韓德華向記者介紹,目前,僅他們村就帶動就業30余人,還為村集體增加年收入20多萬元。
在發展現代產業的基礎上,村里還想著如何讓村民也吃上“文旅飯”。對此,村集體出資對多處廢棄坑塘進行改造,變廢為寶增加土地資源,建設藕池13畝、魚池15畝,觀光、采摘、垂釣一一列入目標。
“村后100余畝林地,我們還要平整一下,打造一個集生態濕地、陽光沙灘、漁獵文化于一體的高端露營基地,這樣村后民居的露臺上,就可以引入咖啡吧、漁家樂,坐在這里賞美景品美食,那才叫不負春光呢。”沿觀光道一路前行,韓德華描繪著韓家鋪村的生態振興愿景。
韓家鋪村的變美變靚變富,是曲阜市積極推進“兩山”轉化的生動實踐。
濟寧市生態環境局曲阜市分局黨組書記、局長許澤冰表示,近年來,曲阜市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實施基礎設施提升工程,鼓勵各村立足于自身的特色資源,在不斷實現生態振興的過程中發掘美麗經濟,弘揚儒家文化,塑造文明鄉風,以農文旅融合發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如今,在曲阜市廣袤的鄉村,生態宜居、產業興旺、文化繁榮的生態振興畫卷正處處鋪陳開來。
“今后,我們將繼續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大力培育綠色動能,發展‘美麗經濟’,持續提升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打造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曲阜樣板。”許澤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