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實施意見

發布日期:2025-07-27 瀏覽次數: 字體:[ ]

濟寧市人民政府

關于加快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實施意見


濟政發〔2025〕8號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濟寧高新區、太白湖新區、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為貫徹落實省政府《關于加快構建一流科技創新生態的意見》(魯政發〔2025〕4號)精神,加快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推動各類創新要素向新質生產力聚集,助力濟寧經濟高質量發展,現結合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精神和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錨定“走在前、勇爭先”總定位、新要求,圍繞實現“一個萬億、五個倍增”目標任務,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更加成熟完善的全面創新制度體系,打造在全省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創新策源地,推動創新實力顯著增強,創新主體蓬勃發展,創新人才加速集聚,創新活力全面激發,創新成果持續涌現,“企業安心、人才舒心、科研順心、投資放心、服務暖心”的創新氛圍全面塑成,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濟寧實踐新篇章提供堅實支撐。

二、重點任務

(一)實施企業創新提升行動

1. 構建高質量科技型企業矩陣。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打造“微成長、小升高、高壯大”的梯次培育體系。培源筑基科技型中小企業,通過科技孵化載體培育、科研人員創辦、傳統產業改造等方式,形成科技型企業矩陣。做優做強科技型企業,培育處于產業鏈關鍵節點、具有細分賽道競爭優勢、擁有核心硬科技的高新技術、專精特新、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完善“瞪羚”“獨角獸”企業遴選發現和培育壯大機制。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推動項目、平臺、人才、資金、教育資源等創新要素加速聚集。利用三年左右時間,推動高新技術企業實現倍增,規上工業企業數量達到5000家以上,省級以上專精特新、“瞪羚”、單項冠軍企業達到2000家以上。(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 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深入推行企業研發項目備案制,實施研發突破三年行動,實現無研發人員、無研發機構、無研發活動的“三無”規上企業“動態清零”,全社會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0%以上。(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國資委按職責分工負責)提升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共享共用效能,入網共享儀器設備達到3800臺(套)以上,落實“創新券”、研發獎補政策,為企業技術研發降本增效。(市科技局負責)

3. 拓展新技術新產品應用場景。支持企業構建創新應用場景建設機制,定期發布場景能力清單、場景機會清單、標桿示范場景清單“三張清單”,在場景創新實踐中培育、集聚高成長企業。(市發展改革委負責)加大政府采購企業自主創新產品力度,支持首臺(套)技術裝備、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高端軟件推廣應用,對符合條件的“三首”新產品,積極爭取省級保險補償。(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負責)

(二)實施產業協同創新行動

4. 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聚焦“232”優勢產業集群強鏈壯群,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開展智能制造梯度培育行動,加快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到2027年打造先進級、卓越級、領航級智能工廠30家,新增省級以上綠色制造單位20家。圍繞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前沿引領,持續壯大智能制造裝備、機器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加快布局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來網絡等未來產業,構建“源頭創新—成果轉化—產品開發—場景應用”全鏈條創新生態。利用三年左右時間,推動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均增長1個百分點,推動全市工業經濟總量邁上萬億級。(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大數據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5. 強化產業技術攻關。發揮“出題人”作用,根據市場需求和產業痛點提出技術攻關方向,支持企業參與科研攻關需求征求和榜單編制。發揮“答題人”作用,支持企業組建體系化、任務型創新聯合體,建立多方參與協調機制,集中力量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大標志性創新產品應用,每年牽頭或參與省級以上重大科技攻關項目10項以上。發揮“閱卷人”作用,探索企業參與科技計劃目標驗收評價機制,將其意見作為項目驗收評價的重要指標。(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6. 搭建高能級創新平臺。推動平臺建制化科研與企業市場化創新深度融合,支持企業牽頭建設省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等高能級創新平臺,每年新增省級以上創新平臺60家以上。持續推進市級創新平臺全覆蓋行動,按照“有架構、有人員、有場所、有投入、有項目、有制度”的“六有”標準,推動企業加速聚集場地、設備、人才、經費等創新要素,年均新增市級創新平臺100家以上。完善創新平臺績效評價、動態調整和科研項目組織機制,對績效突出的重大創新平臺給予穩定支持,打造標桿創新平臺。(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實施科技人才集聚行動

7. 大力推動頂尖人才引育。聚焦15條標志性產業鏈人才需求,建立全國頂尖人才分布及重點科研成果圖譜,力爭實現“一鏈條一平臺一院士多團隊”。對能快速搶占產業制高點、填補產業空白、產生重大經濟效益的頂尖人才團隊,開通頂尖人才“直通車”。每年新引進頂尖人才5人以上,新增高端人才創新團隊10個以上,入選國家級、省級領軍人才30人以上。(市委組織部、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8. 推動“五鏈”深度融合賦能。深化產業鏈、人才鏈、教育鏈、創新鏈、金融鏈融合發展,加快建設特色鮮明的區域性人才集聚高地。優化產才融合、產教融合培養模式,做優尼山高端人才創新聯盟,深化人才引領縣域高質量發展試點建設。推行高層次人才“校聘企用”模式,深化“科技副總”“周末工程師”“研發總監”機制,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交流通道,新增高層次協同創新人才200人以上。建設跨區域“創新飛地”,依托“揭榜掛帥”核心技術攻關機制,面向全球招引“高精尖缺”產業人才。(市委組織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金融辦按職責分工負責)

9. 全面提升人才服務水平。優化高層次人才綠色通道分級分類服務,在引進落地、生活保障、事業發展、創業投資、人文關懷等方面提供一攬子支持。健全多元化人才投入機制,綜合運用人才公寓、購房租房貨幣化補貼等方式,構建低門檻、多渠道、增益性的人才安居新體系。深化“青春之城”建設,持續實施青年人才集聚行動計劃,開展“濟燕歸巢看家鄉”“名校人才直通車”“感知圣城 優選濟寧”等系列活動,每年引進青年人才4萬人以上。(市委組織部、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市衛生健康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團市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實施科技合作深化行動

10. 深化大院大所大學合作。圍繞“232”優勢產業集群,制定發布“企業技術、人才、平臺需求”和“高校院所優勢學科、技術成果”清單,堅持“走出去”“引進來”相結合,開展產業專題對接、院士專家濟寧行等活動,整合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創新資源,推動企業與大院大所深度對接,每年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100項以上。支持駐濟高校院所靶向對接產業鏈共性需求和企業個性需求,發揮服務地方發展效用,每年促成高質量校企合作項目10項以上。(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1. 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積極融入“山東科技大市場”,每年發布技術成果和技術需求200項以上,加快建設省級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技術經理人隊伍突破600人。每年新增10家成果轉化中試示范基地、技術轉移服務機構等貫通創新鏈上下游的成果轉化服務載體,打通“概念驗證—中試驗證—成果產業化”全過程。(市科技局負責)推動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支持高校、公立醫院、科研院所自主確定高層次人才薪酬激勵范圍,試行年薪制、協議工資制、項目工資制等靈活多樣的分配方式。將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現金獎勵、科研項目間接經費人員績效支出,納入單列績效工資總量管理,支持科研人員通過科研創新獲得合理收入。(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科技局、市委組織部、市教育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市衛生健康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12. 加強區域協同創新。深入實施“接二連三”人才發展行動,深度對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以及濟南、青島,加強沿黃地市合作交流。以濟寧高新區創新策源地為牽引,以縣市區產業園區為承接,構建一核多點、相互支撐、聯動發展的區域創新體系,推動科技園區持續向“高”向“新”發展。支持企業開展離岸創新,深化科技領域國際交流合作,到2027年建成省級以上國際合作基地5家以上。(市發展改革委、市委組織部、市商務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實施科技金融賦能行動

13. 強化科技財政金融政策協同。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領作用,綜合采用“股權直投”“先投后股”“撥投結合”“投貸聯動”等方式,支持科技型企業、科技創新項目,鼓勵各類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市科技局、市財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發揮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作用,加大科技成果轉化貸款風險補償支持力度,按省級要求調整科技成果轉化貸款備案利率上限,每年落實科技成果貸款20億元以上,為企業提供普惠性、持續性資金支持,形成財政金融協同支持科技創新合力。(人民銀行濟寧市分行、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4. 提升科技金融質效。深化科技金融改革,用好上市融資、并購重組綠色通道機制,支持符合條件的科技型企業、金融機構、股權投資機構等發行科技創新債券,加大對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型企業融資支持力度,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市金融辦、市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濟寧市分行按職責分工負責)積極做好優質科技型企業上市后備資源的培育和輔導工作,鼓勵符合條件的科技型企業在主板、創業板、科創板和北交所上市,支持中小企業在“新三板”掛牌融資。(市金融辦負責)

15. 優化科技金融服務。用好省科技金融增信平臺,深化政金企互信互認的科技增信評價機制,鼓勵金融機構利用“創新積分制”和“科融信”評價結果推出新產品,每年為200家企業提供增信服務。(市科技局負責)依托省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強化科技型企業公共信用信息歸集、整合、共享。(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負責)豐富創業投資基金產品類型,滿足企業多元化融資需求。積極發展綠色金融,做好全省首批轉型金融試點縣工作。(市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濟寧市分行、濟寧金融監管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實施創新環境優化行動

16. 創造寬松科研政務環境。深入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用好“愛山東”政務服務平臺,深化科技數據共享和電子證照應用,全面塑強“民事無憂·企事有解·政事高效”服務品牌。實行“告知承諾+容缺受理”,推動科技創新領域審批事項“網上一次辦”。依托“魯惠通”、省科技云平臺等載體,運用大模型技術實現政策精準匹配、全程網辦、直達快享、免申即享。(市政府辦公室、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市大數據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7. 弘揚崇尚科學創新文化。倡導科學家精神、工匠精神、企業家精神,厚植“創新不問出身、探索不設邊界”的文化土壤,加強科學知識宣傳普及,塑造“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良好風氣和濃厚氛圍。(市委宣傳部、市科協、市科技局按職責分工負責)簡化科研項目申請、評審、立項、驗收流程,推行“材料一次報送制”,為科研人員松綁減負,讓科研人員心無旁騖、潛心鉆研。(市科技局、市教育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8. 倡導寬容失敗文化生態。樹立“為創新者擔當,為破局者護航”理念,健全科技創新容錯免責機制,落實科技創新容錯免責清單,對已勤勉盡責,因受技術路線選擇失誤、市場風險影響或其他不可預見原因,未實現項目預定目標的,不予追究科研失敗責任,為科研人員敢啃“硬骨頭”、勇闖“無人區”消除后顧之憂,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市科技局負責)

三、組織實施

堅持黨對科技創新的全面領導,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對科技創新工作的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發揮市委科技委牽頭作用,強化科技、教育、財政、人才、產業、金融等政策協同,充分發揮政策疊加效應。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強化財政支持保障,優化資金配置,形成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要加強干部隊伍專業化能力建設,全面提升服務科技創新水平;要加強跟蹤問效,及時總結推廣典型做法,推動實施意見落地落實。


濟寧市人民政府         

2025年7月27日        

(此件公開發布)

【Word版】關于加快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實施意見.docx

【PDF版】關于加快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實施意見.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