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城市深耕農村改革試驗夯實糧食安全核心底盤
作為承擔“提升防災救災能力暨加快培育區域農機社會化服務中心”省級農村改革試驗任務的縣(市),鄒城市以機制創新為核心、以能力提升為支撐、以惠民實效為目標,探索出一條“平時服務提質效、災時應急保安全”的農機社會化服務新路徑,為全省農村改革貢獻“鄒城經驗”。
一、強化機制創新,筑牢改革試驗根基。堅持“遴選培育與功能提升”雙輪驅動,建立起縣級區域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形成“建得好、用得上、管得順”的長效機制。一是政策滴灌促發展。研究出臺《鄒城市2024年現代農機合作社高質量發展暨加快培育區域農機社會化服務中心工作方案》、《鄒城市2025年提升防災救災能力暨加快培育區域農機社會化服務中心工作方案》,爭取財政資金,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培育一批市場運營、政府支持、平戰結合、指揮高效的區域農機社會化服務中心。二是科學遴選強基礎。按照“優中選優、梯度推進”原則,在建立規范化建設農機合作社名錄庫的基礎上,遴選確定10家區域農機社會化服務中心(其中濟寧市級3家,1家正申報省級),2025年再推6家,構建起“縣級打底、市級示范、省級突破”的培育格局。三是平戰結合顯效能。創新“以平養戰”運行機制,平時指導區域農機服務中心開展農機作業、土地托管等社會化服務,年服務收入超6000萬元,作業面積覆蓋30萬畝;災時則轉化為應急救災主力,今年“三夏”期間組建32支小麥機收應急隊伍,配備147臺聯合收獲機(含11臺履帶式特種機型),日均應急作業能力達1.5萬畝,實現“平時掙錢養隊伍、災時應急保生產”的良性循環。
二、聚焦科技賦能,激活服務發展動能。鄒城市以“智能化、高效化、全鏈條”為導向,持續強化農機裝備與技術支撐,推動區域農機服務中心從“單一作業”向“綜合服務”轉型。一是高端裝備強筋骨。加速農機裝備更新迭代,吸引馬斯奇奧、中科騰森、科樂收、大疆等高端品牌入駐鄒城,全程指導合作社購置使用高性能播種機、卷盤移動式噴灌機等先進適用農機。全市10家區域農機中心配備各類應急減災機械400余臺、烘干機械32臺套,日烘干能力達到1120噸,建設倉儲庫房2.8萬平方米,糧食倉儲能力達到3萬噸,為保障糧食安全筑牢了堅實防線。二是人才梯隊穩根基。完善人才服務鄉村激勵機制,積極培育農機“土專家”,推介“齊魯之星”技能人才,對在技術創新、服務質量提升等方面表現突出的團隊或個人給予獎勵,充分調動從業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10家區域農機服務中心吸納從業人員386人,年度農機服務收入達到6000余萬元。三是全鏈服務拓邊界。深度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打通上下游產業鏈,從“耕種收”向“產前-產中-產后”延伸,推動“供、產、銷”一體經營的良性循環。在機械化實現秸稈離田作業的基礎上,激發優勢產業輻射帶動效應,吸納各業市場主體利用廢棄秸稈提升經營效能,實現農機、畜牧、食用菌、能源等跨領域深度融合,全市秸稈綜合利用市場主體發展到60余家,真正實現了“小秸稈撐起大產業”。
三、凸顯民生導向,釋放改革惠民紅利。鄒城市將“農民得實惠、糧食保安全”作為改革出發點,讓試驗成果看得見、摸得著、能持續。一是帶農增收強底氣。將農機新質生產力從生產工具升級為經濟增長引擎,持續釋放改革紅利,讓農民在參與農機操作、享受便捷服務中實實在在獲益。鄒城市糧豐供銷農機合作社通過開展技術培訓、技能大賽等活動,吸納“85后”新農人100余名加入無人機農服隊伍,合作社無人機數量發展到132臺,年飛防作業60萬畝次,帶動無人機操作手人均增收5萬元。二是技術集成提效益。順利完成“小麥玉米單產提升機械化技術集成與示范推廣”項目,通過試驗示范基地建設,推廣指夾式播種機、立旋雙鎮壓條播機等裝備,實現小麥、玉米畝均增產5%以上,節本130元以上;引進衛星導航平地機,借助“三點定位”“S型路線”技術,節水10%、幼苗成活率提升15%,推動農業生產向“精準化、高效化”轉型。三是示范引領擴影響。積極響應全省“十百千萬”農機推廣大行動,聯合農機經銷商、農機“土專家”等不同服務主體舉辦現場演示會,到田間地頭手把手教農戶操作智能播種機、無人植保機、自動駕駛儀等先進裝備,讓農戶直觀了解先進裝備的優勢和特點,推動先進農機裝備的推廣應用。2025年以來,累計舉辦各類培訓活動40余次,覆蓋農機從業人員1100余人次,有效提升標準化種植水平和農業生產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