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號 | 11370800MB2855934R/2023-05894 | 公開方式 | 主動公開 |
發布機構 | 濟寧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 組配分類 | 專家解讀 |
成文日期 | 2023-12-29 | 失效日期 | |
有效性 |
專家解讀丨《濟寧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
2023年12月28日,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會同市發改、財政、生態環境等10部門聯合印發了《濟寧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期2021至2035年。為進一步增強《規劃》透明度,濟寧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邀請了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副院長、研究員陳洪年同志對《規劃》主要內容進行解讀。
問:《規劃》近遠期規劃目標是什么?
答:一是總體目標。圍繞“2035年率先基本建成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高水平建設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國家創新型制造業強市、北方內河航運中心和濱湖生態水城”的戰略目標,通過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筑牢黃河流域濟寧段生態安全屏障,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改善人居環境,構建全域全要素統籌的國土空間生態安全格局,推動濟寧經濟社會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探索形成可推廣到全省乃至全國的生態修復齊魯示范樣板。二是階段目標。到2025年,全市重要生態保護區和生態功能區得到全面保護,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得到有效保護,森林、濕地生態系統更加穩定,結構更加合理、功能趨于完備。到2035年,全市山、水、林、田、湖等自然狀況持續向好,重要生態功能區、農業生產區、城鄉發展區的生態狀況明顯好轉,生態系統質量明顯提升,生態修復產業良性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濟寧基本建成。
問:《規劃》指標有哪些?
答:《修復規劃》建立了“生態質量類、修復治理類”兩大類規劃指標體系,細分了森林覆蓋率、濕地保護面積、水土保持率等13項預期性指標和中心城區建成區綠地率、“三區兩線”可視范圍內歷史遺留礦山治理率、“2013年以來關停的露天礦山”治理率3項約束性指標。
問:《規劃》如何確定濟寧市生態修復格局?
答:《修復規劃》銜接《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山東省“兩屏、三帶、三原、一海”的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總體格局為基礎,順應濟寧市“一山一湖兩原”的自然地理格局,基于生態本底和問題診斷情況,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以保障生態安全、增強生態功能、暢通生態廊道為目標,構建濟寧市“兩帶、四區、六廊、多點”的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格局。兩帶:即大運河和泗河生態帶,溝通黃河、東部丘陵與南四湖,貫穿平原地帶農業活動區和城鎮建設區。四區:即南四湖國際重要濕地核心保護區、黃河流域生態修復區、東部低山丘陵生態屏障區及中部城鎮生態功能區。六廊:即洸府河、洙趙新河、白馬河、新萬福河、東魚河及洙水河六條河流生態廊道。多點:以自然保護地為核心,涵蓋水庫、城市公園、歷史遺留礦山和采煤塌陷地等其他生態節點。
問:《規劃》生態修復分區有哪些?
答:依托“兩帶、四區、六廊、多點”生態修復總體格局,濟寧市域范圍共劃分5個生態保護修復區,分別為東部低山丘陵水源涵養與生態屏障修復區、南四湖自然保護及生物多樣性維護區、西部沉積平原生態廊道與土地綜合整治區、北部沖積平原農業高質量發展提質區和中部城市圈人居環境提升區。
問:《規劃》包含哪些重點工程?
答:基于生態修復格局和生態修復分區總體情況,統籌各部門生態修復任務,《規劃》進一步劃定了7個生態修復重點區,明確生態修復重點區主要目標及修復策略,分類部署了礦山生態修復、國土綠化、濕地生態保育修復、農業生態提升和綜合整治、城鎮空間生態提質、生態保護和修復支撐體系等六大重點工程。
問:如何更好推進《規劃》貫徹落實?
答:一是提高站位、凝心聚力,切實增強生態修復責任感使命感。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提供優質生態產品具有重要意義。《修復規劃》是統籌和科學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復的重要舉措,是市縣兩級科學開展生態修復工作的重要依據。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農業農村、城鄉水務等部門要強化“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的系統性認識,迅速行動抓好落實,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監管,共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治理。二是突出重點、把握關鍵,統籌推進生態修復各項任務實施。《修復規劃》明確了到2025年、2035年分階段目標,落實了省級規劃確定的各項國土空間生態修復任務,建成了規劃數據庫。要全面把控《修復規劃》成果內容和目標任務,將近期至2025年設定任務指標作為當前及今后兩年修復治理工作重中之重,涉及各自職責業務領域的“生態質量類、修復治理類”約束性指標必須完成、預期性指標必須達標。同時,要統籌推進《修復規劃》明確中遠期需實施的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推動全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事業高質量發展。三是加強統籌、完善制度,切實形成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合力。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需要多部門、多單位協調聯動,要穩步構建科學完善的生態修復規劃、標準、政策、監管和評估體系。一方面,基于《修復規劃》系列成果,圍繞“規劃范圍可查、實施區域可看、管理流程可溯、實施效果可評的生態修復全業務鏈管理”信息化建設目標,依托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數據庫,加快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監管系統建設,推動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數智”管理。另一方面,依托《修復規劃》組織實施,探索搭建“市級層面統籌協調、職能部門合力協作”工作平臺,聚焦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單元核心指標和系列重點修復工程,構建“生態修復規劃+專項實施方案”一體化保護修復工作體系,合力推進市域范圍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全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國生態修復齊魯示范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