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負責人解讀丨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張繁翔解讀《關于加強危險廢物環境治理的若干措施》

發布日期:2025-05-23 信息來源:濟寧市生態環境局 瀏覽次數: 字體:[ ]

一、問:《關于加強危險廢物環境治理的若干措施》的出臺背景是什么?

危險廢物環境安全風險防控是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和“無廢城市”建設工作中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濟寧市通過開展危險廢物規范環境管理建設,實施危險廢物風險隱患專項排查整治行動,持續加強危險廢物監管能力和利用處置能力建設,全市危險廢物管理水平不斷提升。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環境防治法》的實施,生態環境部、省生態環境廳相繼制定一系列危險廢物相關的管理規范和技術標準。在日常監管中發現,存在危廢經營企業停產前危廢大量貯存、危廢貯存庫安全防控不到位、固廢鑒別結論應用不規范、危廢經營能力分布不均衡等突出問題。為解決危險廢物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市生態環境局結合工作實際編制印發了《關于加強危險廢物環境治理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進一步加強危險廢物環境治理,防控危險廢物各環節環境安全風險。

二、問:《若干措施》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若干措施》共設置23條內容,主要包括涉危險廢物企業的主體責任、環評和排污許可、新技術研發應用、環境規范化管理、安全管理、危險廢物鑒別、信息化監管、經營單位接收和貯存、規劃布局、執法監管、輿情應對等方面的內容。

三、問:《若干措施》對危險廢物領域安全生產工作是如何要求的?

危險廢物安全生產是防控危險廢物環境風險的重要內容,《若干措施》對企業提出如下幾點要求。一是企業要主動找“隱患”。企業要自行排查在危險廢物管理上可能存在的安全問題,比如存放是否規范、設備有沒有漏洞,發現問題及時整改,不能等小問題變成大風險。二是給環境“上保險”。企業要按照規定,購買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如果發生了污染事件,保險能夠幫助企業承擔部分責任,減少對環境和群眾的影響,同時為環境安全增加一道保障。三是企業應備好“應急方案”。企業要制定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預案,比如萬一出現危險廢物泄漏、起火等情況,該怎么處理、誰來負責等,且報縣市區生態環境部門備案,確保方案科學可行。四是要配齊“應急裝備和隊伍”。企業要根據自己處理的危險廢物特性,配置相應的預警設備,比如能監測煙霧、溫度的裝置。同時,組建專門的應急隊伍,準備好滅火器材、救援工具、防護裝備等物資,確保遇到緊急情況,能快速響應、妥善處置,把風險降到最低。

四、問:關于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設施的布局建設方面,《若干措施》有哪些考慮?

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設施是實現危險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重要載體。目前,全市現有持有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企業共51家,其中綜合處置企業5家,單一利用處置企業10家,綜合收集企業12家,廢鉛蓄電池收集企業15家,縣市區分局發證企業(收集機動車維修行業產生的廢礦物油)9家。全市總經營能力104萬噸/年,其中利用能力25萬噸/年、處置能力41萬噸/年、收集能力38萬噸/年。2024年全市危險廢物產生41萬噸,除個別危險廢物類別外,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滿足當前及未來較長一段時期的需求。結合《山東省“十四五”工業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工作(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場所建設)規劃》《山東省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設施投資建設引導性公告》等要求,《若干措施》提出了“堅持以產定量、略有盈余的原則,根據全市每年實際產生的危險廢物數量來規劃處置能力,配足夠的處置力量,同時還會預留一點富余空間,這樣既能避免設施建太多造成浪費,也能防止出現“廢物多、處置能力不夠”的情況,確保產生的危險廢物都能及時處理。同時根據各縣市區危險廢物的產生量、種類布局企業,如哪個區域工業企業多、產生的危險廢物類型特殊,盡量在附近或合適的地方布局對應的處置單位,減少長途運輸帶來的風險。另外,及時調整處置企業的經營范圍和處理規模,保證處置能力能跟上實際需求。最后是針對我市處置設施建設的“短板”,我們會重點支持此類處置設施的建設。

五、問:《若干措施》中對于管控我市危險廢物填埋處置率有哪些措施?

危險廢物填埋處置量占比是指本行政區內產生的危險廢物在行政區內轉移或轉移至行政區外以填埋方式處置的量占行政區內總產生量和貯存消減量之和的比值。省生態環境廳提出“2025年全省危險廢物填埋量占比控制在14%以內,“十五五”期間每年降低一個百分點,到2030年,全省危險廢物填埋量占比控制在9%以內”。按照生態環境部、省生態環境廳的要求,從源頭減量與資源化利用兩方面著手,引導、鼓勵企業采取減少危險廢物的產生量,鼓勵縣市區探索生活垃圾焚燒飛灰等危險廢物的資源化利用途徑,逐步推動全市危險廢物填埋處置量占比的下降。

六、問:推行危險廢物“五即”規范化建設的背景有哪些?

危險廢物全過程信息化環境監管是防控危險廢物環境風險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提升危險廢物環境監管效能、守牢危險廢物生態環境安全底線。推進危險廢物產生單位“五即”規范化建設,推行危險廢物即產生、即包裝、即稱重、即打碼、即入庫,強化危險廢物從產生到處置的二維碼全過程跟蹤信息化管理。生態環境部要求,到2026年全國危險廢物重點監管單位實現全過程信息化監管全覆蓋,到2027年全國危險廢物相關單位基本實現全過程信息化監管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