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解讀丨《濟寧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解讀

發布日期:2025-06-23 信息來源:濟寧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瀏覽次數: 字體:[ ]

近日,記者從濟寧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了解到,濟寧市政府印發了《濟寧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該《規劃》是濟寧市第一部“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對于濟寧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規劃范圍包括市域和中心城區兩個空間層次。市域為濟寧市行政轄區內的全部國土空間。中心城區為任城區、兗州區、濟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濟寧北湖省級旅游度假區、山東濟寧經濟開發區的城市建成區及規劃擴展區域,總面積480平方千米。根據濟寧市城市發展特征,將濟寧都市區作為規劃研究層次。規劃期限至2035年,基期年為2020年,近期至202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

記者了解到,《規劃》主要包括目標定位、發展底線、空間格局、空間品質、空間特色、基礎設施六大方面內容。一是明確發展目標定位。《規劃》著眼濟寧在國家、山東省發展大局中的地位、作用,立足自身特色優勢,落實上位規劃對濟寧的定位和要求,確定濟寧市城市性質為“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國家創新型制造業強市、北方內河航運中心、濱湖生態水城”。二是筑牢空間發展底線。《規劃》劃定“三區三線”,到203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49.25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650.8萬畝,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1321平方千米,城鎮開發邊界面積控制在1130.22平方千米以內。深化藍線、綠線、黃線、紫線、歷史文化保護線、防災減災等各類控制線,全面錨固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底線,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三是優化國土空間格局。《規劃》聚焦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構建“一核四軸,兩帶五區”的市域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突出濟寧都市區引領全市發展的核心地位,增強中心城區帶動能力,推動任城、兗州、鄒城、曲阜、嘉祥一體化發展。提升京滬、魯南、濟徐、濟微四條主要發展軸要素集聚水平,依托重要交通廊道,串聯城鎮、產業空間,加強區域聯動,促進城鎮空間集約高效發展。充分發揮大運河、泗河兩條生態帶的生態和文化價值,促進沿線生態保育、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強化對南四湖生態區、黃河流域生態區、東部山林生態區三大重點生態區的系統保護,維護區域生態安全,提升生態服務功能。保護好北部農田集中區、西南農田集中區兩大農田區,保障糧食安全,增強優質農產品供應能力。四是提升國土空間品質。《規劃》進一步優化中心城區功能結構和布局,強化任城區、濟寧北湖省級旅游度假區、濟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城市主中心建設,促進兗州區、山東濟寧經濟開發區綜合功能提升,推動產城融合、職住平衡。沿大運河、老運河、蓼河等8條河流打造中心城區骨干生態廊道,構建藍綠交織的生態網絡,促進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協調發展。穩步推進城市更新改造,統籌配置教育、醫療、養老、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促進“15分鐘社區生活圈”全覆蓋,提升城鄉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五是塑造國土空間特色。《規劃》明確指出重點保護曲阜“三孔”和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濟寧歷史城區、曲阜歷史城區、鄒城歷史城區,鐵塔寺及太白樓、竹竿巷等歷史文化街區,推進尼山文化片區建設,弘揚儒家文化、運河文化、紅色文化,加強活化利用,傳承歷史文脈,打造世界級文化旅游目的地。強化城市設計和鄉村風貌引導,依托曲阜、鄒城、濟寧歷史文化名城,融合東部山區、南四湖、大運河、黃河、泗河等重要景觀節點,彰顯“孔孟之鄉、運河之都”的國土空間魅力。六是夯實基礎設施支撐。《規劃》推動構建快速可靠、聯通國際國內的綜合運輸大通道,完善便捷高效的區域和城鄉綜合交通網絡,優化一體綜合的樞紐場站體系,提高樞紐城市綜合競爭力。發揮內河航運獨特優勢,構建“公鐵水空”多式聯運體系,提升關鍵樞紐的服務效能。健全公共安全和綜合防災體系,嚴格落實抗震、地質災害防治、防洪排澇等災害防控和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等安全防護要求,增強抵御災害和事故的能力。統籌保障水、電、氣、暖、通信、環境衛生等各類市政基礎設施,提高城市發展安全韌性。

記者了解到,《規劃》主要突出了四個方面的特點。一是突出多規合一。本次《規劃》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空間規劃融合為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實現“多規合一”。在此基礎上,充分銜接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綜合統籌了各領域專項規劃,發揮國土空間規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保障作用。二是突出重大戰略。《規劃》深度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山東省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等國家和省重大戰略,突出濟寧市在基礎設施互聯、產業協同發展、生態環境共治等領域戰略引領與深度合作。全面落實制造強市、現代港航物流、都市區建設、文化“兩創”等全市戰略部署,重點強化濟寧國際高端裝備產業城、兗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主城港區、梁山港區、尼山文化片區等重大發展平臺空間保障。三是突出底線思維。《規劃》切實將耕地保護放在首要位置,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和節約集約用地制度,落實“四水四定”要求,統籌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洪澇風險控制線、歷史文化保護線等各類空間發展底線,夯實全市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國土安全的空間基礎。四是突出以人為本。《規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統籌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既從宏觀層面推動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資源更加均衡、高效配置,也從微觀層面積極回應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醫療、住房、養老、文化、體育、開敞空間、城市安全等訴求,為群眾提供更加宜居舒適的人居環境、更加普惠優質的公共服務。

下一步,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將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在省自然資源廳的指導下,認真抓好《規劃》實施,為濟寧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建設提供更加有力、更加優質的國土空間保障。


媒體鏈接:http://www.jnnews.tv/jining/2025/06-23/V1QOqw8D.html